本报记者 余蓉 陈惠芳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如何开展让群众满意的计划生育工作,这是我省计划生育协会诞生伊始必须肩负的使命。
8月下旬,记者采访了省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梁文明,他说:“今年是省计划生育协会成立30周年。计生工作模式从早期的‘暴风骤雨’模式转化为‘春风化雨’模式。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方法。我们要融入群众,了解他们的需要,做他们的贴心人,计生工作才能做好。”
到群众中去,动员群众实行计生自治
桃江县浮丘山乡人形山村,大多数青壮年在外打工。2011年,全村在册登记的流动人口仅65人,且大部分地址不详。桃江县其他村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以前,村里的流动人口并不多,管理起来容易。但现在老一套不行了。”桃江县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应良意识到,骨干会员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动员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桃江县计划生育协会规定,骨干会员每月必须走访5个以上育龄妇女,并详细记录走访对象的孕情信息、生育意愿、服务要求和实际困难等。通过走访服务,骨干会员能了解计生家庭实际情况,宣传落实计生工作,也能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流出人口信息掌握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骨干会员逐户走访落实后,桃江县共补充流出人口信息30多万条,大大提高了信息准确率。
这只是全省深化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我省共创建市、县级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7290个,省级的460个,国家级的350个。
流动人口在哪里,计生协会就在哪里
跟随流动人口迈出脚步的,还有各级计生协会的脚步。他们把本地的协会建到了省外,先后在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组织近2000个。
目前,衡阳市流出人口已达162万,其中育龄妇女61万。2012年以来,衡阳市以“商会+协会”的模式,利用各地商会场地,共建立197个流出人口计生协会组织,聘请当地计生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实现双方活动互动,信息互通。
在广东做生意的衡阳人徐小平说:“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给我们解决了不少困难。我的工商营业执照就是他们帮我办的,孩子入托也是他们帮的忙。”不仅如此,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还会协助讨薪、提供就业信息,协助办理一孩生育证、婚育证明等,计生工作也在其中得到了落实。
新田县也是流出人口大县。目前,全县有60%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长期在外打工。新田县在广东、广西等地以党支部+协会的模式,建立了21个流出人口计生协会组织。
2013年以来,21个流出人口计生协会共代办《流动人口婚育证》、《一孩生育证》等各类证件、证明近7000例。同时,实现了计生服务“异地漫游”,让流动人口在当地也享有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等服务,共有7万多人次享受了计生公共服务。
生育关怀,为计生家庭撑起“一把伞”
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也降低了家庭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一旦独生子女出现意外伤残或死亡,其家庭缺乏有效的救济和扶助途径。
梁文明介绍,省计生协会先后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了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少年儿童两全保险、妇女安康保险等系列险种。从2012年起,省财政厅、省计生协会在部分地区开展财政补贴购买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全省14个市州128个县级单位全都开展了计生系列保险。
溆浦县大流洪村1组的张光生、潘春莲是独生子女家庭,很长一段时间致富无门。为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2009年,村计生协会负责人就带张光生到外地学习金银花种植技术。回来后,又帮他协调流转荒山180亩,并提供“三结合”扶持项目资金。近几年,张光生一家种植金银花的年收入均在7万余元,日子过得红火。
面对处于困境中的计生家庭,计生协会也主动伸出援手。住在吉首市的高梅珍育有一个儿子,不幸患病至瘫痪。当地计生协会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她与有关部门协商,落实优惠政策;并且联系到北京武警医院,送她儿子免费接受治疗。高梅珍说:“以前有困难找农会,现在有困难靠协会。经过救治,我儿子比以前好多了。”
2006年以来,全省各级计生协会共搭建起“亲情牵手”、“三结合项目”、“幸福工程”、“青春健康教育”、“计生系列保险”5大生育关怀平台,共筹集专项资金3亿多元,累计关怀计生困难群众1200万余人次。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余蓉 陈惠芳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