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鸭子成就大产业——临武鸭产业腾飞之路探析之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文韬 编辑:王娉娉 2014-09-01 08:49:1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刘文韬 通讯员 李伟霞

  8月下旬,郴州临武。

  伴着秋日夕阳的余晖,一群群鸭子“嘎嘎嘎”地在山塘、水库中欢快嬉戏。在山峦叠翠、水碧林郁的自然环境下,如此群鸭起舞、万鸭齐鸣的壮观场面,着实令人心旷神怡。

  临武山水鸭天下。作为一个偏居湘南、南岭北边的山区小县,临武却是我国最大的麻鸭养殖加工基地。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公司为依托,目前全县临武鸭养殖加工规模上千万只,实现产业化产值8亿元,每年上缴税收2000万元,并带动养殖农户及辣椒、油茶种植农户2万多户。临武鸭养殖加工业,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中发展最快、效益最优、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农业重点支柱产业。

  是什么力量让山窝窝里飞出“金凤凰”?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公司董事长胡建文解答:“转方式、挖潜力,探索出一条切合农村实际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临武鸭腾飞的重要原因。”

  实行“公司+协会+农场”模式,临武鸭产业大步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天生戴着白项圈的临武鸭历史上曾被列为贡品,是中国八大名鸭之一。但由于它喂养周期长、成本大,收益难保障,以致逐渐被好养的肥鸭、灰鸭所代替。特别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县总共不足百只,沦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1996年,县委、县政府思谋农业产业化课题,决定将临武鸭作为一项产业来抓,重振临武鸭品牌,促进农民增收。

  该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创办了鸭业加工厂,由公司与养殖户签订购销合同,解决鸭农最关心的市场销路问题。但是,这种“公司+农户”松散的经营模式弊端很快显现:公司无法完全监控那么多养殖户,在饲料、防疫、收购等环节上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加工成品质量不过关。

  1999年10月,县委、县政府将鸭业加工厂改组重建为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公司,原为乡长的胡建文临危受命出任公司负责人。吸取之前教训,公司先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由公司开发基地,统一提供鸭苗、防疫,鸭农参与到基地生产中去,并以基地为“轴心”,再连接众多农户的松散组织,进而形成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有利于形成规模经营。

  实施了近两年时间,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企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公司与基地、农户三者在理论上是严密的,但在实践中还是较松散的组织,并未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经过两次挫折,胡建文反复思索,找到了症结所在:两大模式,虽然穿着产业化的“鞋子”,却迈着小农经济的步子,家庭式生产与市场脱节的实质并未改变。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鼓励下,2003年,胡建文决定实行“公司+协会+农场”的新模式:由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预测,通过合同与协会或农场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产品品质和技术指标,协会会同公司再把生产任务分解到各个农场。

  胡建文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引入协会和农场,可以使大家各司其职。公司全心全意生产经营;协会负责提供信息、调剂资金、协调生产、帮助交易谈判等;而农场则由农户自愿组成,并利用当地大量闲置的山塘水库办农场。

  通过产业化模式的重新构建,将加工龙头企业、临武鸭养殖合作社、农场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结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大大提高养殖效率,使质量标准难统—、技术措施难配套、标准化管理难到位等问题得到解决。

  如今,临武鸭产业已大步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公司已建成现代化加工厂4座、种鸭场4个、养殖农场228个,临武鸭数量也由当初不足100只发展到今天上千万只。

  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激发临武鸭产业化内在动力

  农户利益是否得到保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内在动力和最终目的。

  为全面促进了临武鸭规模化养殖,临武县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倾斜投入。同时,专门成立了临武鸭养殖协会,与舜华鸭业公司一道,共同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临武鸭品质好,对养殖的要求也高。养殖协会聘请90余名技术人员上门开展技术服务,并聘请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一名副教授,定期到临武培训讲学。养殖公司对养殖户实行“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的“三统一”标准化管理,提供全程跟踪技术服务,有效杜绝了养殖户乱用药,乱喂饲料的现象,临武鸭的产品质量在源头上得了保证。

  农产品种养既可能遇到“卖难”的市场风险,又可能免不了洪灾等自然风险,国内各商业保险公司多把农业保险视为雷区不敢迈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临武县开创性地建立了“临武鸭养殖保险基金”,由县财政出资20万元、舜华鸭业公司出资80万元、养殖户按实际交鸭数量每只上交0.05元共同筹措。这笔基金由临武鸭养殖协会按照“专款专用、遇缺即补”的原则掌握使用,对损失1万元以上的农户,由协会核定后按50%的比例赔付。

  2008年年初的冰雪灾害中,临武3个种鸭场、169个养殖场受灾惨重。关键时刻,临武鸭养殖保险基金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所有受灾农户均进行了赔付,最大程度减少了农户损失。据统计,临武鸭养殖保险基金建立以来,至今已累计赔付300多万元给农户。

  农民富,产业兴。公司还致力于与养殖户建立一种战略型长期合作关系,多途径让利养殖户。2013年,公司将获得的180万元国家支持农业开发专项资金,扶持当地一家养鸭合作社的发展,并让合作社入股企业。在国家和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下,合作社先后吸纳了200多个家庭养殖农场,养鸭1236万只,实现产值2.5亿元。不仅如此,合作社每年还能享受32万元的固定分红。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

  如今,全县5000多户临武鸭养殖户,户均年收入5万元,是临武县不养鸭农户的3倍多。

  形成以商哺工、以工哺农的良好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

  在舜华鸭业公司的采访时,记者在屠宰车间看到,员工将鸭子处理后剩下的鸭毛并没有简单丢弃,而是收集后送往专门的鸭毛加工车间,进行水洗加工。公司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加工后的鸭毛将会卖给羽绒衣制造厂家,而仅此一项公司每年可创收上千万元。

  在临武鸭产业化进程中,临武县注重扶持、引导舜华鸭业公司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共生体系,拉长临武鸭产业链,建立了临武鸭养殖、加工、综合利用的全新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商哺工、以工哺农的良好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了产业效益最大化。

  公司充分挖掘潜力,变鸭子全身为宝。除了将鸭毛加工处理卖给制衣厂外,公司还将鸭子屠宰过程中的鸭肠等下水卖给农户养鱼,年创收10多万元。对于生产中修剪出来的鸭碎骨,公司与广西一家饲料厂联营,将其作为饲料的钙类添加剂,每年创收50万元。

  作为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舜华公司在临武鸭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辣椒、茶油等作为加工辅料,由此也催生了相关种植业的发展。临武鸭所需的辣椒、油茶原料的种植,带动了2.3万户的辣椒和油茶种植农户,年户均增收1500元。如公司用的临武特产辣椒,2000年每斤仅0.8元。为确保辣椒品质,走精品路线,辣椒价格逐年提高,到2013,临武特产辣椒的价格已达到了5元1斤。目前,在临武有大冲、三合、镇南3个山区乡20多个村1万多户农民种植临武特产辣椒,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此外,临武鸭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配套企业以及饲料加工、融资、设备、物流、仓储、水电供应、附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每年通过舜华公司可实现上亿元的产值。

  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利益均沾、各得其所、共生共荣、缺一不可的临武鸭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增税,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文韬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