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师爱如山——记宁乡县巷子口镇檀树小学教师陈宋瑜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志辉 编辑:王娉娉 2014-09-11 10:55:10
时刻新闻
—分享—

  通讯员 曹志辉

  在素有“长沙西藏”之称的宁乡县巷子口镇,海拔900多米的桂岩山上,檀树小学因为他而生机勃勃。

  他执教37年,学校没有一个学生辍学,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均达100%,优秀率达95%以上;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乡村教师、湖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入选2013年11月“中国好人榜”。他,就是陈宋瑜。

  面对大山荒校:“我愿意干!”

  3间土砖屋,大块石灰脱落。窗户上糊着发黄的旧报纸,山风吹来,哗哗作响。十多套桌椅,缺胳膊短腿。距离宁乡县城80多公里,距离巷子口镇15公里,交通极为不便。桂岩山上既缺水又不通电,一到冬天,冰雪封山,便是一座孤岛。这是1977年的檀树小学。

  谁愿意到这样的学校当老师?

  “我愿意干!”揭榜的是刚刚高中毕业的陈宋瑜。

  从此,校长、教职工、工友,都是他。上课时,他站在讲台上教学;中午,他给孩子做饭;晚上,他批改作业、写教案。业余时间,他还要到深山里,为学生砍烧饭、取暖的柴火。

  到学校要经过一座石板桥。桥没有护栏,桥下是湍急的流水。往下一望,都有点晕。山上冰冻天气多,下雪天,桥上铺满了厚厚的积雪和冰块。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陈宋瑜每天接送。

  有一次,一连下了两天大雪。陈宋瑜冒着纷飞的雪花,为孩子们挖出一条上学的通道,自己却受了风寒,被病痛折磨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又强打精神,背孩子们过桥。

  “孩子们的环境太艰苦了,没有知识,更没有希望。”陈宋瑜记得,第一次家访,他走了20多里的崎岖山路才到学生家里。破败的土砖屋里,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几件。幼小的孩子要跟着父母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很辛苦。可说到读书,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光。

  “如果我下山了,可能没有老师乐意进山,来了也不一定能安心干好,我一定得留下来。”陈宋瑜这么想着,一干就是37年。

  瘦弱肩膀挑起大山的希望

  山里的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为了省下每一分钱,陈宋瑜什么都自己干。

  “出门即下坡,抬脚即上山。”集镇到檀树小学的15里路,都是这样的。为了节省每趟20元的运书费,每学期开学前,体重才90多斤的他,硬是把一担担书挑回学校。一担书50多公斤,来回一趟4个小时,陈宋瑜常常累得气喘吁吁。

  2006年正月,开学前一天,他像往年一样下山挑书。行至半山腰,下起了雨夹雪。“不能让书本淋湿!”陈宋瑜脱下两件外衣,一头一件遮住书本,艰难前行。好不容易到了学校,刚踏上台阶,他却因体力不支昏了过去,被学生家长用竹轿抬到了沩山中心医院抢救。刚苏醒,他挂着输液瓶回到了学校。

  2006年下半年,陈宋瑜实在坚持不住了,才被妻子、领导和学生家长强行送进医院。经医院诊断,他患了肺气肿,双肺感染。医院建议至少住院一个月,但他仅住了5天,就执意回到了心爱的讲台。

  他最担心孩子们失学。

  上门劝学是他工作中的大事。有些家长不领情,说他多管闲事。他就三番五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些孩子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他就用自己拮据的工资帮他们垫上。37年来,陈宋瑜先后为42名学生垫付学杂费两万多元,将40名边远年幼学生带到自家食宿,分文不收。可他却一直住土砖屋,背黄布包,还曾因凑不齐儿子的学费而彻夜难眠。

  “虽然吃了很多苦,但看到孩子们一批批走出大山,我相信我的坚守是有价值的。”37年来,他培育了1000多名孩子,120多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在陈宋瑜的坚守下,如今的檀树小学,修起了小楼房,配备了电脑,新修了厕所、食堂。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志辉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