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冷水江:转型路上“敢”为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文美 毛晖 康驰 编辑:王娉娉 2014-09-15 10:44:35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农村绿化村容村貌(资料照片)

  滨江公园一角 (资料照片)

  唐文美 毛晖 康驰

  金秋时节,走进冷水江,一幅崭新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一条条宽敞明亮的大道贯穿城区,一座座依山而建的高楼拔地而起,大道两侧绿树成荫,大厦与青山相立,滨江公园、资江风光带、绿林氧吧等靓丽点缀,让这座山水之城散发出迷人的自然之美。

  这是一座活力新城,在这里时时可见天蓝地洁、山清水秀、街美店靓、路畅市旺的城市景观;这也是一座蝶变之城,滔滔不息的资江流水见证着这座城市近年来的巨变。

  作为湘中一座以能源原材料闻名的工业城市,冷水江素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之美誉,其锑矿开采已有上百年历史。建市40多年来,它以湖南省2%的地域面积和5%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7%的财政收入。然而,高污染、高耗能的矿产开采方式,也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让曾经辉煌的冷水江陷入发展低谷。

  在制约城市发展的严峻形势面前,冷水江如何扭转局面,走好发展之路?

  2009年,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冷水江转型打开了新的思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提出并确立了“一转三化”战略,即深化转型工程,推进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城乡统筹“三大决战”在城乡全面打响。冷水江以“敢”字当头,破解转型发展难题。

  从矿产开发到资源型产业、新型工业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从狭小的城区到今天的省级卫生城市;从二元城乡结构到城市乡村共享服务、共同发展——冷水江产业、城市、社会发展三箭齐放,箭无虚发,实现了全市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民生大改善的可喜局面,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连续9年进入湖南省经济十强县市行列,在湖南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居第6位。

  敢于攻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发展,产业为基。如何让产业释放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绿色能量”?冷水江人坚决告别对资源的依赖,改变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方式,让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型。

  全面洗牌,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2010年,一场“破冰”行动,在冷水江传统的锑品产业首先打响!

  瞄准锡矿山上高排放、高污染的涉锑企业,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清厂房,拆设备,进行关闭整顿。一个月时间,关闭了锑冶炼企业75家,取缔选矿手工原始小作坊145处,淘汰落后产能17.4万吨。全市的涉锑企业整合成9家,结束了历史以来冷水江锑行业无序发展的局面。冷水江锑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世界锑价应声而涨,曾一度达到10万元/吨,比整顿前增长了近两倍。

  过去害怕改革“伤筋动骨”的人,现已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和拥护者。一系列促进产业升级的大手笔由此展开——

  针对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五大优势产业,择优“洗牌”,升级发展。关闭了15家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水泥厂,招商引进湖北华鑫水泥生产线,在城郊的禾青镇重组波月水泥,通过关停并转,水泥行业年产量从过去的20万吨增长到300万吨,增加10倍以上,实现了高清洁、低污染、高效益的目标。将大小煤矿243家整合到61家。金竹山电厂、冷钢、耐火材料厂等企业先后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设备,与此同时,投资建设了冷钢300万吨炼钢及配套工程、金电第3台60万千瓦机组、天宝20万吨紧固件、耀华冷耐异地搬迁等重大产业项目,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强力引资,强化支撑,做好做优高新产业。

  在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冷水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相继引入投资近10亿元60万台平板电脑、LED照明及应用、100万台安卓智能手机、1000万支电子烟和日产10万支锂离子电芯等产业为核心的电子科技工业园项目,投资13.6亿元的循环经济园项目。电子产业基地加速形成,循环经济亮点纷呈:闪星锑业锑冶炼清洁生产及技术升级改造等项目成为省“三个一”行动计划重大项目(“三个一”投资行动计划,即“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实施100项重大工程、10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万亿元);冷钢入选“全国节能先进典型”企业,闪星公司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三A公司列入全国万家低碳行业企业名单。

  在促推第三产业上,冷水江出台了鼓励城东生态城发展服务业的十条优惠政策,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进驻,发展高端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同时,文化旅游业被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资江生态旅游、大乘山佛教文化圣地、锡矿山国家矿山公园、波月洞景区、新农村体验游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包装和升级工程稳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崛起。

  从片面追求GDP到追求绿色GDP,产业结构从“一矿独大”到“百花齐放”,冷水江产业正向着更健康、更强大、更持续稳定发展。2013年,冷水江市全年完成GDP236.4亿元,增长11.3%,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11%、13%。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冷水江转型发展的强劲引擎!

  敢于拓新

  推动城市华丽转型

  走进冷水江,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风风火火的建设热潮——城西,老城区提质步伐坚定,面貌焕然一新;城东,新城区骨架全面拉开,绿树高楼相应而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充满活力的发展局面,让每一个冷水江人为之振奋。

  过去由于依厂建城,冷水江的城市规划一直滞后于城市化发展步伐。15万常住人口挤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老城市里,加之长期的工业建设,城区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成为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冷水江每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就环境问题尖锐发言,这也使得“环保局局长做专题报告”成为冷水江人大会的一大特色。

  “在人居环境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下定决心,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市委书记刘小龙的话掷地有声。

  “扩容提质”战役应声打响!

  扩容,拉大城市空间增加城市承载功能。

  2010年7月,冷水江市委、市政府以“拓荒牛”的气魄,吹响城市东扩的号角,在老城区东面10平方公里的“处女地”上再造一个新城。

  在规划上,冷水江请来广东的知名设计院进行科学设计。这座新城,完全脱离了冷水江“资源工业城市”的影子,按照 “一中心四组团”的基本框架(即新行政中心、老城区组团、布溪商贸物流组团、禾青工业组团、沙塘湾经济开发区组团)打造行政新区、文化新区、生态新区。

  在建设上,按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功能的目标,市里大力推动新城建设。随着平安大道、资江大道、群丰路、荷叶路等骨干路网全面贯通,新行政中心投入使用,综合档案馆、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基本竣工,移民安置点、人民医院异地扩建等项目有力推进,一座现代、大气、生态、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新城正从蓝图中阔步走向现实。

  提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四年来,冷水江共投入20余亿元“硬设施”,着力抓好城市道路、大型停车场、管网下地、环卫绿化和水、电、气、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公交、学校、医院、农贸市场、文体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在改善“软环境”方面,冷水江“三管齐下”出“硬招”。“治顽疾”——对城区污染较重的水泥厂、耐火材料厂,坚决实行“退城进郊”;严格环保准入,严禁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坚决关闭 “五小”企业。“护生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共伴生资源、尾矿、工业废水、废气和冶炼废渣。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一一建成并投入使用。“穿绿衣”——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锡矿山地区防污抗污林试点取得成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08%,资江干流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3%。

  2012年,冷水江成功创建省卫生城市。2013年,在全省111个县市区城乡环境卫生情况评比中,冷水江排名第16位,荣获一类县市区,并在2012-2013年全省城市卫生检查中获甲类县级城市。

  如今的冷水江,蓝天碧水、山清水秀,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让每一个了解冷水江变迁的人折服、感叹!

  敢于担当

  推动社会深度转型

  一路前行,沿着省道312线一路走来,在冷水江岩口、铎山两镇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依山傍水的漂亮民居,整洁宽敞的通村柏油公路,规划有致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充满生机的油茶林树木。走进村里,搭建致富桥梁的农民服务大厅,具有独特民间风格的农民艺术团体,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仅仅是冷水江市开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县域经济发展居全省十强的冷水江市,曾因城乡差距大、农村发展滞后备感压力。2010年底,为改变冷水江城乡二元结构,冷水江率先在全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全市域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加速社会转型。

  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整体部署,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建设,一场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农村为主战场、以构建现代乡村幸福和谐家园为目标的大决战在冷水江全面铺开——

  加快基础建设,打造美丽农村。三年多来,全市新农村建设投入超过6亿元,完成风貌改造2500多栋、拆除危旧房屋400余栋。实施“三清四改五化九建二处理”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栏;搞好村庄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建好村级医疗室、社区警务室、社区环卫室、文化体育室、计划生育室、综合服务室、幼儿园、农村超市、村民活动中心;抓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农村基础设施全面优化升级。同时,抓好通组通户公路建设和河道治理,新建、拓宽通村通组公路300公里,新修人行道350公里,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8条乡村河道疏通治理,实现了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

  打破体制壁垒,畅通城乡渠道。全市成立了集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引导土地有序向经营大户集中,从而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三年来,共实现土地流转4.6万亩。其中,铎山镇眉山村采用“组集中、村承包、大户种植”土地流转模式,由群众将闲置或自身责任地流转给村组承包,村里通过招标的方法将全村所有流转成功的土地整体转租给几个大户,由大户种植葡萄,每亩地给农户带来的收益近5000元。

  此外,政府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城乡共建共荣的新模式。目前,已在岩口镇农科村、金连村和铎山镇眉山村设立农村社区,在农民享受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投入,出台政策,让进城农民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享受与居民同等待遇。2013年,冷水江新增城镇就业698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18人。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同城同待”。冷水江对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按政策每月发放养老金60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每月提高到172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冷水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489元、15407元。去年,冷水江还设立了1000万元特困家庭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一年来共救助17人,关注民生,关心关爱,让每一个冷水江人共享发展成果。

  数据虽枯燥,却是冷水江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同发展的铮铮铁证。

  目前,全市153个行政村中,已有104个村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其中,岩口镇、铎山镇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冷水江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

  敢想敢干

  着眼未来再创辉煌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起步之年,在今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小龙就下一步的转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他说,“一转三化”是为冷水江量身订做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央的政策,须应百姓的呼声,关键在于抓落实。

  提升大工业,做大服务业,加速推进产业转型。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全力实施“工业发展四年倍增计划”。 到2015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要超过600亿元,经济开发区要建成百亿园区。其中,支持冷钢做成300亿元的大企业,锑业做成100亿元,煤和煤电、煤化做成100亿元,建材产业做成50亿元,光电科技和循环经济都要达到50亿元产值以上。

  以大力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全力实施“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城东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商贸物流业。

  加快大城建,促进大环保,加速推进城市转型。

  加快“扩容提质”步伐,强势推进城市东扩;强势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提升城市品位和生活水平;强势推进中心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商贸、工矿、历史文化、旅游休闲等特色小城镇和新农村。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锡矿山地区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狠抓节能减排,严格环保市场准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生态修复与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与建设四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绿化冷水江四年行动计划”,切实抓好八大环保工程,加快推进以“一区一廊二圈”为主体的城市生态新布局(“一区”即锡矿山生态修复区;“一廊”即资江生态走廊;“二圈”即城市核心防护圈和城郊生态防护圈)。

  推进大统筹,实施大投入,加速推进社会转型。

  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确保2014年完成第四批3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任务,重点抓好为民办实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和岩口镇十村连片工作。综合开发球溪河流域,打造茶花溪、祖师岭、大乘山乡村旅游,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风光带。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业投入,严格保护耕地,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农业规模化经营达50%,农村工业集中度达8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交通建设四年行动计划”。铁路方面:全力配合抓好沪昆高铁冷水江段建设,融入国家快速客运网络。加快火车东站扩能改造步伐。公路方面:积极构建东至长株潭、南至邵阳、西至怀化、北至益阳的“一个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完善市内“半小时快速通勤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统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蓝图已绘,充满激情的冷水江人正在转型路上阔步前行!敢于攻坚、敢于拓新、敢于担当的“冷江精神”,成为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冷水江向着绿色、向着幸福、向着全面小康一路奔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文美 毛晖 康驰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