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化老骟匠想收徒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云行 编辑:王娉娉 2014-09-25 15:16:12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段云行 通讯员 杨亲福

  9月24日傍晚。68岁的汪自伯,坐在家里默神。又是一天过去,没有一个人来请他去骟猪崽。五代家传的手艺,看来真要打上“句号”。没有徒弟,“末代骟匠”的帽子看来也免不掉了。

  骟匠也是乡干部

  汪自伯家在新化县奉家镇向北村,父亲是原全乡唯一的骟匠。1976年30岁时,他跟着父亲走进乡政府学骟匠。3年后,自己出师,父亲退休回家。

  汪自伯做骟匠,主要任务是阉割全乡的牛、猪、鸡,让其丧失性功能,促进长膘。阉割公牛需要很多人帮忙,把牛掀翻,再吊起来,用绳子扎紧公牛的睾丸。骟公鸡时,一脚踩住鸡的双翅。一脚踩住鸡的双脚,用刀片划开鸡之腋下,将小钢匙伸进公鸡体内,取出两个睾丸,再用线缝好。也许,这是“骟匠”得名的原因。

  那时乡村,骟匠同时也是畜医。汪自伯说:“我当骟匠初,没有畜药,就按父亲教给的办法治家禽家畜,主要是用祖传秘方的草药煎水拌食喂服。遇到家畜发生瘟疫,都是割破其耳朵放血,接着往伤口上敷上捣碎的草药,有时也很见效。”

  当时农村特别重视家禽家畜生产,骟匠的作用特别重要。因此,汪自伯当骟匠时,名列乡政府七所八站的干部。

  望穿秋水,不见徒弟

  2006年,汪自伯花甲退休。但是,他没有回家居住,依旧留守原乡畜医站的房子里。留守的7年间,一直希望有人来拜师学艺,但望穿秋水,不见徒弟,不得不于去年底搬回家中,安度晚年。“退休金是每月1750元,能完全满足我的需要,只是想到祖传的一些东西,将由我带进棺材,确实有些不是滋味!”汪自伯说。

  汪自伯有3兄弟,都有小孩。这些晚辈,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没有一个愿意跟他学骟匠的。快退休的时候,他也解放了思想,想把家传的技术及畜禽预防草药秘方传给别人,但直到退休,没有人向他请教。

  现在,机械耕田取代了耕牛,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耕牛数量日趋减少,骟公牛的技术,的确难以再派上用场。至于养“骟鸡公”,别说养,就是这个名字,也很少听人讲起了。现在预防家禽家畜疾病,都靠药物,“放血敷草药”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小猪崽啊,以后咋办

  汪自伯,看来已必定是五代阉割匠的句号。不管这个句号画得是否圆满,他毕竟是一个时期,且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农村生活和社会变迁的见证。

  没有徒弟是汪自伯最大的遗憾,尽管骟牛骟鸡的少了,但现在农村养土猪,骟猪还是必不可少的工序。阉割未满月的仔猪,还需要用老办法,别无选择。谁家要骟猪崽,告老还乡的他,还只能随喊随到,只吃饭,不收工钱。因此,汪自伯过得很快乐,也广受人们尊敬。但这种受人尊敬的日子也让他惆怅,只喝过一年墨水的他,想用文字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来,又苦于没有这个水平。

  “小猪崽啊,以后咋办?”汪自伯常伤心感叹!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云行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