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虹
9月22日,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习总书记提出的‘新经济,新常态’,对加快长沙两型社会建设、实现转型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强大推动力。”
诚如斯言。记者走访党政机关、工商企业、社区学校,深切感受到正是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笃学践行,令长沙两型社会建设动力充足、活力迸发、佳音频传。
“讲话”精神增信心添动力
“学习之后,改革信心更足、胆子更大,消除了观望心态。”众多受访党员干部对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耳熟能详、领悟颇深。
这得益于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以市委中心组为龙头示范、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常态化深入学习。学习注重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原原本本学。对讲话原文细细品读,并撰写学习体会,全面理解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准确把握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二是坚持集中深入学。今年以来,围绕习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讲话要求,市委中心组就连续开展了3次集体学习。各级中心组还广泛邀请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讲话精神作专题辅导。三是坚持交流研讨学。市委中心组成员每次参加集体学习,都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撰写发言材料,讨论、交流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四是坚持联系实际学。各级中心组坚持学用结合,围绕改革创新发展、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等重大课题深入调研,提出举措,及时将对讲话精神的学习和思考转化为推动长沙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行动。
从仰望“高大上”到风行“立为先”
经过近7年的探索实践,长沙人民对于“两型”的感受,早已从最初的“仰望‘高大上’”变为“‘两型’就在身边”,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尤其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先行先试、建章立制、勇作表率更是蔚然成风。
这种“敢为人先”活跃在各个层面。作为决策层、顶层设计者,长沙市生态文明改革专项小组目前正着手在大量调研、试点、论证基础上,率先全国在生态资源登记、绿色建筑推广、综合性生态补偿、垃圾分类处理、空气污染治理、绿色出行各方面建章立制。在“两型”氛围浓厚的全国文明社区咸嘉新村社区,分类投放垃圾可积分兑换奖品的“乐投·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服务工程”日前启动,吸引了大量居民踊跃参与。
因为勇于创新,长沙不仅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跻身全国10强,还收获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率先探索意义和示范推广价值的理论、实践成果。如率先实行“多规合一”,引入“反规划”理念,实施区域战略规划环评;在土地管理方面推广的六种节地模式;在环境保护方面实行的八项环境经济政策、农村环保自治、河流生态补偿、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在资源节约方面推行的节能综合性管理、阶梯式水价;在产业升级方面建立的区域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探索的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等做法,都得到了相关部委充分肯定。
树起“一极四区”新标杆
规划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前身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湘江新区,今年6月正式挂牌。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挂牌,是湖南、长沙为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走两型建设之路要求的一个重要切实举措。在我们的整体设计中,湘江新区被定位为‘一极四区’,目的在于将其打造成湖南两型建设的新标杆。一极,即长沙乃至湖南未来的核心增长极,四区,即科技自主创新的聚集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引领区。”易炼红关于湘江新区的诠释明晰有力。一组最新数据令人们对正崛起于湘江西岸的这片现代化新城区充满期待:今年1至8月,湘江新区管委会已完成财政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33%,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
标杆的意义在于示范带动。事实上,近两年来,长沙已更为注重以点带面将两型建设向全市纵深推进。比如,该市正努力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整体水平提升,大力彰显长沙这座山水洲城的自然奇特之美。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不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四增(增加公共绿地、公共设施、道路密度、公共活动场所)二减(减少开发强度、人口密度)”谋求全方位立体式城市提质。
在两型旗帜引领下,已连续4年获得“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长沙,必将更为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尹虹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