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日讯(记者 张尚武)丰收,总是让人喜悦。省农委最新预测:“如果晚稻不遭遇严重寒露风,我省粮食今年有望增产。”
据统计,湖南今年早稻总产85.5亿公斤,虽略低于去年86亿公斤,也还算理想。去年特大干旱导致中晚稻严重减产,湖南粮食总产比上年减产8亿公斤,降至292.5亿公斤。从眼下中晚稻来势看,今年全省粮食增产有把握,总产可望恢复至300亿公斤以上。
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打一天工足以买一担粮。面对这种“新常态”,湖南立足打造“中部粮仓”,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平台。
惠农政策扶持,调动种粮积极性。省里落实中央惠农政策,让种粮补贴真正到农民手中;及时启动稻谷最低价收购,保护粮农利益。兑现粮食大县奖励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向产粮大县倾斜,确保“抓粮不吃亏”。省财政每年安排近亿元支持种粮合作社,拿出2亿元以上支持龙头企业,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完善基础设施,扶持机械化种田。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实施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等项目,兴建机耕道、排灌渠等设施,全省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左右,确保62个主产粮县(市区)的粮食产能稳步提升。中央和省里每年安排购机补贴专项资金逾10亿元,重点补贴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新型农机具,推动水稻生产迈向全程机械化。
加强农技推广,引领新科技入户。3年来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省共设置乡镇农技站2266个,定编13570个,农技员待遇获保障,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事业,架通科技入田“最后一公里”。层层创办水稻高产示范片,推广集中育秧、统防统治、测土施肥等新技术;每个农技员联系10个以上科技示范户,辐射周边农民科技种田。今年全省推广超级稻1600余万亩,高档优质稻种植逾800万亩。
粮食产能扎稳平台,生产方式悄然转变。
散户退出,大户种粮兴起。今年,全省种粮30亩以上的大户达到14万户。种粮大户出资金、带机械,股份合作,领办合作社1万多个,激活农机、资金等生产要素。种粮大户、合作社普遍种植双季稻,加工优质米闯市场。“青年米”、“进良米”等以种粮大户命名的品牌,塑造湘米新形象。
机械作业,提升抗灾能力。阴雨寡照导致今年早稻收获推迟一周,全省9万多台收割机、3万台插秧机、2000组烘干机等新机具齐上阵,抢收早稻,抢插晚稻,为全年粮食夺丰收帮了大忙。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