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学习座谈会召开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朱敏 唐朝昭 黄帆 编辑:杨洁 2014-10-23 08:49:34
时刻新闻
—分享—

  昨日,“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学习座谈会在市委宣传部举行。 邹麟 摄

  记者 朱敏 唐朝昭 实习生 黄帆

  每个鲜活的重大典型背后,都有一段带着温度和感情的动人故事。长沙多家媒体日前集中报道了袁隆平、卢光琇、陈宋瑜、黄龙新村、望城公安消防大队等重大典型的事迹,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昨日,“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学习座谈会在市委宣传部举行,5个重大典型的同事、朋友及采访者分享背后的故事,交流学习的体会。

  为了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3月,“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宣传暨纪实文学创作活动启动。经过层层推选、深入采访、精心创作,从10月13日起,32个典型报道在长沙晚报、长沙电视台等媒体陆续推出,目前已报道的5个重大典型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晚报96333热线互动热烈,市委宣传部也接到众多热心市民的电话,在省会长沙掀起一股学习典型、向典型致敬的热潮。

  座谈会上,大家讲述了重大典型在工作、生活当中鲜为人知的种种闪光事例,分享了自己向他们学习的感想和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这些重大典型的人格魅力、工作激情和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向整个社会大力宣传推介。

  “让重大典型的先进事迹广为传播,促进长沙社会发展,是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的责任担当。”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柏林表示,重大典型宣传是星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长沙人的精神需求,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宣传方法、浓厚学习氛围、提升宣传学习实效,通过立体宣传,深度挖掘,媒体带头造声势,各区县(市)开展座谈、讨论、写读后感活动等形式,使重大典型事迹的影响广泛、持久而深入,引导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他为让人类远离饥饿辛勤耕耘

  【人物】袁隆平

  今年84岁的他,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半个世纪里,不畏艰难,呕心沥血,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其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讲述人

  刘伟明(市作协副主席,袁隆平事迹材料撰稿人):袁老是国内最接地气的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他的事迹妇孺皆知。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仔细拜读了他的自传材料,下笔时如有神助,本以为一万字能写完的稿子,一落笔就写了5万字。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书生报国的志气、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我。采访之后我觉得,以前对他的宣传还是太少了,他的事迹全写下来至少要几十万字。对这样的重大典型,宣传力度一定要加大,可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励志,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湖南是世界水稻无可争议的故乡,袁老还想使长沙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都”,我在写作过程中将袁老的故事跟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提升长沙人的自豪感,提振长沙人的自信心。

  辛业芸(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袁隆平院士工作秘书):我在袁老身边工作快20年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最打动我。他对杂交水稻的研发到了只争朝夕的程度,今年刚实现亩产单产量1000公斤的目标,又用登高的勇气、必胜的信念,朝着超级杂交稻的目标奋斗,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袁老是创新的典型,杂交水稻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输出国外,而其研发是袁老在很艰苦的环境里完成的,是个奇迹。袁老责任感强、心忧天下。他有两个中国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目标是中国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一半的稻田,所增产的粮食按平均每公顷增产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4亿至5亿人口,继续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她不懈追求10年“孕育”4万个宝宝

  【人物】卢光琇

  她是湖南的一张烫金名片,是在全世界都有名气的科学家。作为中国生殖工程的创始人之一,她指导培育出中国首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10多年来“孕育”了4万多个宝宝,被称为“试管婴儿之母”。

  讲述人

  董雷(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宣传部副部长):卢院长事迹见报的当天,我们中信湘雅医院一口气收集了200多份《长沙晚报》,分发到每个科室,并在医院门口电子显示屏打上“热烈祝贺卢光琇院长入选‘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的字样,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喜悦。我们要学习卢院长“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她为帮父亲圆梦而转行,对事业执着不懈地追求。她行医问诊时,总是抱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冷冻卵子的复苏率虽然达到85%,但由于取卵需要卵巢穿刺,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她并不建议年轻女性做,会拒绝一些不符条件女子的请求。

  周畅(湖南师范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我跟着卢老师学习三年,跟她打交道也有十多年了。她工作非常勤奋,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当年生命科学不被社会认可,如今不少父母不孕时都会自然地想到“试管婴儿”,这一观念的转变与卢老师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她39岁转行,早期为了做科研,自己掏了不少钱补贴,如今也不忘回报社会。2011年,她获得第五届长沙市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全市仅一人,100万奖金很大部分都用来减免困难患者的医药费。今年10月16日,她又向中南大学捐资1000万元设立“卢惠霖教育基金”,鼓励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吸引更多的探索者在遗传学医学事业领域发展。

  他肩挑书本为贫困大山带来希望

  【人物】陈宋瑜

  在地处宁乡偏远山区的檀树小学,他曾作为唯一的校长、老师和工友坚守37年,既要负责所有课程的教学,又要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了节省每趟20元的运书费,他用瘦弱的肩膀把书一担一担挑上山。

  讲述人

  曹志辉(省文联报告文学家,陈宋瑜事迹撰稿人):在采访过程中,我的心里始终有两个字:感动。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陈宋瑜的职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然而,37年来坚守偏远大山中,肩挑课本、护送学生上下学、资助留守孩子……正是这些小事一件件汇集起来,让陈宋瑜老师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的坚守。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物质、名利成为追逐的对象,陈宋瑜的这份执着和坚守更难能可贵,让人感动,值得敬重。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希望。

  陈凯安(宁乡县教育局宣教科长):每当我们翻过大山,拜访陈宋瑜和檀树小学时,心中总有一个疑问:陈老师曾经有很多机会走出大山,到底是什么让他在如此艰苦、闭塞而枯燥的环境中坚守了37年?在一个细节中,我们找到了一部分答案。陈宋瑜在檀树小学坚持每天举行升国旗仪式,这么多年从未间断过,他曾说“这面国旗就是我们山村的希望”。坚守在大山里的陈宋瑜,实际上是在仰望山村的变化,仰望国家变化。宁乡有8000多名老师在农村,如何让他们安心工作,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张海河(宁乡县巷子口镇中心学校校长):同样作为小学校长,我和陈宋瑜老师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因为海拔高,交通不便,檀树小学没有人愿意去任教。当时高中毕业的陈宋瑜却坚定地留在了那里。尽管工资不高,也没有什么福利,但出于一份使命感,让陈宋瑜老师一人扛下了学校的大小事务。因为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心,更是因为担心“我走了,就没人愿意进来”,陈宋瑜老师在那里一呆就是将近四十年,全村45岁以下的人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他也让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走出了山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雷锋精神

  渗入每位官兵血液

  【团队】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

  建队36年,这支活跃在雷锋故里的消防部队扶危助困、竭诚奉献,诠释着雷锋精神的真谛。如今,雷锋精神已渗入每一名大队官兵的血液里,学雷锋已成为每一名消防官兵的自觉行动。

  讲述人

  胡立强(人民公安报驻湘记者站站长,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事迹撰稿人):作为全国的优秀集体典型,36年间,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的兵换了一批又一批,雷锋精神始终留在这里。消防官兵们通过义务为工地、单位做消防培训班等形式,以雷锋精神主动服务群众。在当地采访老百姓、学校学生时,他们对这支优秀部队的真挚感情让我深有体会。不仅自己学雷锋,官兵们还通过带动当地企业家成立学雷锋协会等,将雷锋精神在雷锋的故乡发扬、传播。

  朱湘春(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作为雷锋家乡的消防战士,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36年来,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始终如一地坚守岗位。得以承载如此之多的荣誉,我们这一代官兵无疑是幸运的。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作为和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的部队,我们需要时刻践行雷锋的精神,像“傻子”一样钻研,做一颗螺丝钉,继续承接雷锋精神的接力棒。

  执着追梦

  让小小山村世界扬名

  【团队】长沙县黄花镇黄龙新村党总支

  一个村党总支和150名党员领着全村3680人追梦,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日走过夜走过坎坷与沧桑,一追就追了38年。从一个难以启齿的“三靠”村,“追”到“全国文明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小山村,“追”到国内著名世界扬名的高度。

  讲述人

  胡启明(市作协副主席,黄花镇黄龙新村党总支事迹撰稿人):从人均年收入不足120元到人均年纯收入26000元——黄龙新村脱贫致富的梦想不是靠一个支书、一个村长,而是一个村党总支、150名党员带领全村3680个村民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才得以实现。只有到了黄龙新村,走到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工厂、车间后,我才体会到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什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穷则思变、艰苦奋斗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黄龙新村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有梦想,有胆识。用著名建筑家尼迈尔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必须有梦,否则一切都不会发生。”

  陈旋(长沙县黄花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作为黄龙新村38年的老书记,王再德因为常年奔波劳累,落下了颈椎病、痛风等一身病痛,但他每天的工作仍然安排得满满的,甚至开会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有一次会议召开前,他的痛风突然发作,人痛得发抖,他硬是让人把他扶到了现场,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尽管平时工作已经非常繁忙,每逢除夕、春节,王再德书记一定要抽出时间去村里康乐中心与老人们一起吃年夜饭,大年初四,村支两委的人也要分别去给困难村民、困难党员拜年。

  柳希(长沙县黄花镇黄龙新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自力更生、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是黄龙新村的追求和梦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黄龙新村可以说是“穷怕了”。黄龙新村村民们现在的生活,是老一辈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依靠广大村民自力更生,摸爬滚打,年复一年艰苦奋斗而来的。正因为有好的带头人和好的发展思路,黄龙新村才能一步步从80年代的温饱型村庄变为90年代的富裕型村庄,到现在又向全面小康迈进。前辈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作为新一代的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干部,我们将会从我做起,向先进看齐,像前辈们一样用心服务好群众。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朱敏 唐朝昭 黄帆

编辑:杨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