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湘西“非遗”项目在民间得到“活态传承”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丹 编辑:高芹 2014-10-26 16:14:24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湖南频道10月25日电(记者 李丹)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捞车河村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之一。为了不让日渐稀有的土家织锦技艺失传,土家织锦的传承人刘代娥在村里开办了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每年为众多徒弟传授技艺,来参观的游客也络绎不绝。
  
  10月18日至24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在凤凰县举行。湘西自治州副州长艾可知表示,近年来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服饰、湘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护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和活态传承阶段。
  
  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人。在湘西,“非遗”项目并不只待在博物馆里陈列展示,也没有养在“深闺”不沾烟火气,而是走进了普罗大众的生活,不断在创新中加以传承。随着土家织锦商品在市场上的畅销,龙山县城内有土家织锦作坊200余家,1500多人从事土家织锦工作,制作围巾、挎包、装饰壁画、拖鞋等各种商品。
  
  “将培训与传承结合,然后在生产中进行保护是湘西自治州非遗传承的一大特色,截至目前,全州已设立非遗传习所34所,计划还将增加15至20个;共举办各类非遗传承培训班30多期,共计培训人数上万人,一批批非遗传承人走上了大学和中小学课堂。”艾可知说。
  
  按照最新通过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湘西自治州将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以州非遗馆为龙头,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馆为两翼,以县市非遗综合传习所为主干,以乡、镇、村传习基地为基础的非遗传承传习基础设施框架,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有利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背景和基础是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化后受到严重冲击,非遗保护需要良性循环式的活态传承,”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青松说,“但同时应该避免非遗被商业化、产业化扭曲破坏,在湘西的很多传习所和工艺坊现在依旧可以看到非遗最原始的生产过程。”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丹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