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锡乡明星村进安组,83岁的盘月妹拄着拐杖,背着满满一筐黄豆秆费力地爬上山坡回家。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锡乡明星村进安组,42岁的李文才在家喂猪。他们三兄弟都是单身汉。
明星村进安组,48岁的李荣家站在大门口,他家堂屋严重倾斜已成危房。
明星村进安组,赵美林骑摩托从山下回家。
正在建设中的明星村高寒山区异地搬迁安置点。
本文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田超 摄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根据实际,创新扶贫模式,对生产资料缺乏、自然条件恶劣、人居条件极差的高寒山区村寨,开展了异地搬迁扶贫的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寒山区造血功能不断增强。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探索启动了大锡乡、大圩镇和两岔河乡共16个高寒山区村异地搬迁扶贫工作,搬迁规模约1300户6000人。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分批搬迁”方针,成立异地搬迁协会,做好细致沟通协调工作,整合各部门资金集中用于搬迁点规划建设。目前,一期占地401亩的搬迁安置点建设进展顺利。永顺县新建集中安置点6个,搬迁安置特困移民1950人。
本报记者 蒙志军 张斌
通讯员 李光平 刘各文
与广东广西交界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个高寒山区村,不仅地域偏远、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贫瘠,而且群众生产生活资料极其缺乏,人均耕地不足一分,连口粮都无法保证,完全靠救济过日。“早上背根树下山,晚上背包米回家”,成了这里独特又心酸的“风景”。
为实现高寒山区老百姓稳定脱贫,县委、县政府采取异地搬迁扶贫的方法,以期一举斩断穷根。10月中旬,记者来到江华高寒山区蹲点,只见这里异地搬迁如火如荼,新型社区初见雏形,“家有小康住房、户有小康门路、村有小康产业”的新图景日渐清晰。
【蹲点日记】
10月13日,星期一,晴。大锡乡明星村,海拔800米
“搬下山是条路,不搬下山是条死路”
一大早,我们从县城出发,车子在“九曲十八弯”的高山公路上穿行。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来到大锡乡。山脚一处开阔的河谷上,一栋两层高的楼房已经破土而出。
“这就是明星村的异地搬迁扶贫安置点了。”乡党委书记熊丽丽领着我们走进这栋楼房。厨房、客厅、卧室、生活阳台,每个户型都一应俱全。这里将安置30户明星村的特困群众。另一侧,二期工程的安置楼正在打地基,计划安置20户村民。
建防洪堤、绿化亮化、饮水工程、道路硬化……墙上一份项目实施情况表,展示着整个搬迁工程的进展。正在工地上忙碌的村民们热情高涨,脸上洋溢着喜悦。
明星村有7个组130户,均未实现道路通畅和通达,79户未通电,312人存在饮水困难,无房危房户有69户。异地搬迁扶贫工作启动以来,村里有5个组的村民要搬迁下山,现在已搬迁的有3个半组。
吃过午饭,我们提出,坐上村支书赵小春和另外一名村干部的摩托车,到山上的明星村看看。
山路越走越窄,仅容一辆摩托车通过,前面是陡峭山路,脚下是万丈深渊,坐在车上心里直打颤。“这里一般人不敢上来。”赵支书边开车边说,自己当村支书6年,跑坏了1辆摩托车。
他介绍,明星村耕地仅148亩,林地面积很大,却守着大山没收入,2013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320元。因为山高路窄,4个轮子的车子进不去,上好的杉木只能靠人扛马拉运出来,卖的钱还抵不上运费,传统种植的中药材厚朴又卖不起价,10年前卖5元1斤,现在只能卖到4元多1斤。
摩托车走了6公里后,因为路陡,再也上不去了,我们只好步行上山。最困难的进安组,在大山深处。一栋土砖房,是村民李文财的家,一家3个单身汉,基本没读过什么书。两个单身哥哥都出去打工了,他在家中排行老满,和年迈的母亲住在一起。因为贫困落后,全村25岁以上大龄未婚人员38人,35岁以上大龄未婚人员30人。
再往山上走,是靠卖杉木、捉山蛙为生的村民李荣家的木屋子,屋子已经严重倾斜。“山上太苦了,卖树只能卖得一半钱,卖一天换一天的米吃。”李荣家说,“听说政府支持我们搬迁下山,这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大好事。”
“明星村成了光棍村,再不搬就山穷水尽了。搬下山是条路,不搬下山是条死路。”赵支书感叹。
“搬下山来,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赵支书说,住在山下,离经济发达的码市镇很近,那里有学校、设施相对完备的卫生院,就算出去打工,也比在山上方便。因为交通不便,以前还发生过村民被马蜂叮咬、人还没抬出山就去世的事情,“现在只要打个电话,救护车就能开到家门口。”
“县里、乡里还帮我们引进了苗木、紫薯、杜英、竹鼠、山蛙等新的种养产业。再过几年,明星村就真的是‘明星村’了。”赵支书说。
10月14日,星期二,晴。两岔河乡峻山村,海拔1000米
“既要搬得出,还要留得住、能发展”
一大早,驱车两个多小时,我们来到异地搬迁扶贫大圩镇安置点,正遇一期工程开工。
大圩镇安置点将安置大圩镇、两岔河乡共15个高寒山区村的百姓。来自中南大学的博士李博在县里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在工地上见到我们,热情地打起招呼。
“大圩镇有个300多年历史的宝镜古村。我们在做安置点规划的时候,将生态与文化也充分考虑了进来。”李博介绍,安置区将建设广场、市场、医院、学校、民族活动馆、写生基地等,一期计划安置搬迁户445户、2500余人。“我们打算依托高寒山区异地搬迁扶迁项目建设的契机,结合城镇开发,提升城镇品位。”
大圩安置点建成后,附近两岔河乡峻山村的百姓将首批入住。
峻山村,因村落散布于海拔1600多米的峻山而得名。这里山势险峻、岩石裸露,有的坡度达到了60度,加上林区暴雨集中,“春天积水,冬天积火”,经常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为了生计,村民们将山上的树都砍光了,只剩下了竹林,和一些因土质薄而长不大的厚朴、杉木。
47岁的村支书赵雄在峻山村口等着我们。上山,只能靠走几条狭窄的山路。其中,一条石阶路沿山而上,888级台阶上面,就是赵雄的家。
路旁,去年掉落的山石堆积在山涧中,山体滑坡的痕迹依稀可见。“山上大片竹林不能利用么?”我们指着山上的竹林问。“短的竹子卖不起价,长的竹子运不出去。”赵雄回答,“去年一个老板跟我讲,30米长的竹子有多少他要多少,可因为没有大路,竹子就是运不出去,守着大片的竹林,乡亲们也发不了财。”
山涧深处,是3组村民李贵元简陋的小木屋。一条裂纹在堂屋的地面延伸。这位80多岁的空巢老人妻子早逝,小儿子和小儿媳接连得病去世,大儿子分家而住。家里穷,老人好多年都没下过山了,身患肺气肿、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却无力外出诊治。
“搬下山,不仅看病方便多了,还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哪家不愿意哦?”赵支书告诉我们,两岔河乡是全县高寒山区扶贫的重点乡,有2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大部分难以进行有效治理,只能选择搬迁避让。经过调查,乡亲们搬迁的积极性非常高,全乡有1119户村民,愿意搬迁到大圩镇居住的就有939户。
“高寒山区异地搬迁扶贫,是扶贫模式的创新,是件大好事,可任务还很重啊!”采访中,县扶贫办副主任韦和明向我们道出了忧虑:高寒山区贫困程度还很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太多,资金缺口的压力非常大。同时,异地搬迁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搬得出,还要留得住、能发展,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还很大。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蒙志军 张斌 李光平 刘各文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