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德胜村新修的风雨桥。 本文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童迪 摄
德胜村村民段再辉(左)和他的母亲。
德胜村村民种植的茄子。
本报记者 夏似飞 冒蕞 通讯员 黄艳萍
城步,一个地处湘西南边陲的苗族自治县,那里有美丽的“南方呼伦贝尔”——南山牧场;那里也有125个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的42.8%,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10月15日至16日,记者来到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德胜村蹲点,了解苗乡脱贫解困进展,感受少数民族高寒山村正在演绎的新变化。
【蹲点日记】
10月15日 晴 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德胜村 海拔830米
一条翻山越岭的水泥路,承载村民长长的期盼
出城步县城向西南60公里处,088县道分开两边,向西去往通道侗族自治县,向南连接南山牧场。十几栋房屋在这个三岔路口沿街而立,这便是德胜村的中心地区——两河口。
“德胜村平均海拔830米左右,目前有村民560人,其中贫困人口220人。”前来迎接的村支书杨进甲给我们介绍。
“村里的9个组散落在周边8个山头上,分布十分稀散。最远的组要爬四五公里山路才能到。”杨进甲摊开手掌打了个比方,“两河口”的位置处在掌心,各个村组的位置则处在其他不同的手指指尖处。
杨进甲告诉我们,因为山高坡陡,加上资金困难,过去,德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几近空白。到组里连条能走车的土路都没有,人畜饮水、灌溉只能自己挖渠接管,用电全靠乡里小水电站,输电线路老化严重,断电、电压不稳是常事。
“去年起,德胜村被纳入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计划笼子,县扶贫办按政策下拨了100万元专项资金,县发改局、气象局等部门先后来到村里挂点帮扶,从此,村里的面貌一天一个样。”杨进甲领着我们翻山越岭深入各组实地感受村里新变化。
车沿着县道旁一条岔路开往2组所在地“顶寨”,这条3.5米宽的水泥路在山间蜿蜒上升,一侧是山壁,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陡崖。
通往“顶寨”的水泥路是去年8月在原有的一条土石路的基础上建成的,全长2.2公里。杨进甲介绍:“一共投资了60万元,其中48万元是专项资金,村民自己筹集了12万元。”
一路蜿蜒爬升,终于登上“顶寨”,手机软件上显示当地海拔是927米,2组的17户、74位村民就散居在这里。路的尽头再爬上一个山坡,就是村民吴运康的家。农忙时节已过,这位57岁的苗族汉子和妻子袁翠兰正在家里腌制剁辣椒。
“以前那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下一点雨就走不得,要去乡里、县城买物资,把农作物运出去销售都很难。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盼着有条水泥路。”谈到路的事,老吴深有感触:“现在路修好了,晴天雨天都能走,骑摩托车走到‘两河口’只要20分钟,比以前方便多了!”
“这笔专项资金是我们以前做梦都梦不到的,但是村里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要‘一步到位’还是有难度。”为了避免专项资金被“撒胡椒面”,德胜村决定“握紧拳头办大事”、逐组分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先是完成了2组的道路硬化和自来水工程,接着,又对其他几条通组的土石路进行了加固、扩宽,为今后路面硬化打下基础,目前,每个组都能通车。
杨进甲还给我们分享了好消息:近期,县电力、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会来德胜村做农村人畜饮水和农网改造两项工程的相关前期工作,争取到明年全面解决各村组的用水和用电问题。
10月16日 晴 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德胜村 海拔830米
有限的补助,播种无限希望
下午3点,德胜村7组村民段再辉正在自家屋顶“捡瓦”(把破损的旧瓦捡走换上新瓦片),7组所在的山头叫“塘秀”,距离“两河口”4公里。见记者前来走访,老段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喝茶。
几条矮凳、数碗清茶,老段与我们讲起白话来。他告诉我们,妻子多年前不幸病逝,自己既当爹又当妈,辛苦养育唯一的女儿丽萍,眼看女儿已在乡中学念初中,由于经济拮据,学费一直让他犯愁。去年开始,县扶贫办将她列为“雨露计划”帮扶对象,每年补助学费1500元,今年已经是受补的第二年。
无独有偶,老段的侄子段才元也是上一批“雨露计划”的帮扶对象。小伙子靠着这笔帮扶资金顺利从职校毕业,在长沙一家汽修厂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有3、4千块收入。老段说着,眼里充满了感激:“我们不图别的,只希望下一代能够靠知识改变命运,不再像我们一样继续在大山里受穷。”
“扶贫先扶智”;“既要输血,更要造血。”近年来,城步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如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推出了“雨露计划”;为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尽快脱贫,实施了“两项制度衔接帮扶项目”,即将低保和开发式扶贫两项政策衔接起来,既给生活补助,又给生产补助。
7组村民杨东志,就是“两项制度衔接帮扶项目”的受益者。杨东志两个儿子分别在城步一中和长安营乡中心小学上学,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去年起,村里为他申请了“两项制度衔接”帮扶项目,每年可获得1600元补助。
老杨说,自己一直寻思着将自家的20亩荒山种上杉木等用材林,却苦于没有资金购苗、请人帮工,这笔资金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你也有了个小小的‘绿色银行’了。”大家都为老杨感到高兴。老杨也笑着点点头:“现在林子长势不错,等以后树木成材后卖掉,供儿子念大学、读研究生!”
“补助虽不多,但对老段、老杨这样有迫切需求的群众却能发挥大作用。山区村困难群众多,希望上级能够在帮扶政策上多向我们倾斜。”村主任杨东会告诉我们,在德胜村,享受“雨露计划”的学生已有8位,“两项制度衔接”项目先后为100多名村民提供了补助资金。
今天的小山村,明天要当“景区新门户”
夜幕降临,我们来到德胜村1、3组所在地“老寨”,一座青瓦覆顶、杉木作梁的苗家风雨桥横跨在穿村而过的新寨河上。
村会计吴文富给我们当起了“导游”:“这里原本只有一座1米宽的石板桥。今年县里投资25万元建起了这座2.5米宽的风雨桥,不仅方便了群众,还为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长安营‘十里长寨’景区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长安营”,因乾隆年间朝廷在当地设军事驻地得名。斑驳的古城墙、孤独的大炮台、废弃的跑马槽……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硝烟与繁华。如今,长安营因它独特的历史和民族风情,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长安营乡党委书记杨万焱介绍,县里计划在长安营乡打造一个名为“十里长寨”的民族风情特色景区,德胜村不仅在规划范围内,而且将是“十里长寨”的第一站。德胜村应该借助扶贫的东风,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结合旅游开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希望上级部门能够从建设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对村一级的指导。”
临别时,村民欢迎我们有空再来德胜村,参观“十里长寨”的“新门户”。大家以油茶当酒,祝福德胜村的未来越来越好。
■背景链接
城步苗族自治县是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125个高寒山区行政村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扶贫对象有3522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0%。
2012年起,城步开始高寒山区脱贫解困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在西岩镇12个村实施,整合各类资金892万元,共修建村组道路47.1公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8处,建设农田水利五小工程8处,帮助贫困对象发展高山延季蔬菜、金银花等产业项目,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通过实施脱贫解困帮扶,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明显提高。
2013年,在试点的基础上,该县又在22个高寒山区贫困村实施脱贫解困计划,今年又新增实施35个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夏似飞 冒蕞 黄艳萍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