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图:长征出发地桑植“脱贫长征”再出发
新华网湖南频道长沙10月28日电(记者 袁汝婷)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桑植,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的起点。1935年,红二、六军团从这里出发,踏上了北上抗日的长征之路。
这是一方孕育英雄的土地。这里有5万多人先后参加革命,2万多人英勇牺牲。
这还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山区,有12万人至今仍未脱贫,有贫困村15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湖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我家住在武陵山,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是桑植的真实写照。这里有大小山头10426座,耕地仅28.96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5.6%。贫瘠的田地需要养活46万人,艰难可想而知。
交通的落后也是致贫的根源。桑植是目前湖南122个县(市、区)中唯一的“三无县”——无国道、无铁路、无高速公路,至今仍有60个村2.8万人面临肩挑背负的困境。
贫困并未击垮老区人民。凭着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长征精神,一代代红军后人凿山开路、移山造田。
海拔1600多米的小山村毛垭,村民靠骡马运输、肩挑背负跋涉峭壁。2003年,62岁的村民谢南阶买来手锤和凿子,一个人上山修路。五年来,谢南阶靠着一锤一凿,修了1.5公里。乡亲们算过,在陡峭的悬崖上修一米路要锤4000锤,1.5公里山路,谢南阶足足锤了1200万锤。
桑植白竹溪村猫儿塔组位于高山坡地。由于缺田少地,人们长年累月吃不饱饭。村民们用鸡蛋换炸药、买雷管,用手工钢扦打炮眼,炸开岩石,又从别处运来泥土,一担担背上山。全组27户117人,18年炸岩13万方,挑土填土18万方,单凭人力,在岩石缝里造出106亩田。
老区人民自强不息,党和政府也没忘记这一方贫困的红色土地,一场充满希望的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
今年3月,桑植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转变方式实施精细化扶贫的意见》,并开展全县12万贫困人口的识别、建档立卡工作,为精准扶贫采集信息。
“扶贫攻坚不能光靠输血,还必须造血。”桑植是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的扶贫对口联系点,他说:“产业是地区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没有产业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脱贫。”
为此,桑植县开始扶持连片产业开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扶持5个高寒山区乡6900亩茶叶基地,全县扶持产业覆盖贫困村70%以上,带动农户39948户,其中绝大多数是贫困户。
“造血”不仅靠产业,更要靠人。今年,桑植启动了农村学校改造,资助2000余名贫困学生。此外还开展了“雨露计划”,重点扶持贫困户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学历培训。
彭子龙是桑植职业中学2008级学生。他读书期间一直接受“雨露计划”资助。2010年,彭子龙南下打工,三年后又回到桑植。“我是雨露计划的受益者,想回报家乡。”如今,彭子龙在家乡创业,实现了致富梦。
“终于动工修高速了!以后山里的东西好卖了!”村民老唐像所有桑植人一样,为8月动工的张桑高速公路欢喜不已。同时,贯穿桑植境内的黔张常铁路也将于年内动工。
“精准扶贫政策下来了,连片产业开发搞起来了,革命老区盼来了脱贫致富的曙光。”桑植县扶贫办公室主任钟四有说。(完)
来源:新华网
作者:袁汝婷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