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那些被“追捧”的街巷小店】常青汤圆店 有位“阿庆嫂”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编辑:高芹 2014-11-08 09:10:3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那些被“追捧”的街巷小店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一些小店,生意格外红火。是什么让这些小店如此受人追捧?本报推出《那些被“追捧”的街巷小店》专栏,讲述这些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店故事,反映人们消费需求中最真实热切的诉求,让读者感受到城市的本色与活力,亦望能给年轻的创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报记者 李志林

  11月7日,立冬。凌晨大雨不止,让长沙笼罩在寒意中。

  4时不到,长沙市营盘路与蔡锷路交叉的西南角附近的常青汤圆店里,就亮起了灯光。随着磨机单调的转动,店里的宁静被打破,新的一天开始了。

  煮牛肉、接猪血、做馅料、给碗筷消毒……做好这一切,已到了早晨7点。

  不一会,店门前大锅的开水冒出腾腾热气,沸腾的油锅里,升起丝丝青烟,各种小吃的香味飘荡开来。

  四面八方的食客仿佛闻香而来,纷纷涌进店里。

  傍晚6点左右,这个看上去有点陈旧、杂乱的小店,依然食客熙攘。记者钻进店里,60多平方米的一楼店堂,有些转不过身来。老板娘潘平扯着嗓子喊着,清脆洪亮的声音,让噪杂的食客,有了一分安心,吃的吃,等的等,忙而不乱。

  等了一会,记者找了个位置,点了玫瑰汤圆加葱油饼,据说这是店里最畅销的小吃。

  有点烫手的甜酒汤圆很快端上来。小心舀起一颗,慢慢吞进嘴里,甜糯糯,滑溜溜的温软,便沁入心里;一汤匙甜酒,再将脆嫩的葱油饼子咬碎,那滋味,便只能悠然心会了。

  汤圆是店里的招牌,每天用掉的糯米有50公斤之多。但除了汤圆,其实店里还有麻油猪血、刮凉粉、炸酱面等30多个品种,晚上9点打烊前,绝大部分都卖断了货。

  常青店的技艺手手相传,到潘平手里,已经是第四代。这个“厉害”的女人,在外有“阿庆嫂”之称,似乎已经超越了前辈,从声誉到规模,百年老店的名头已经响起。

  常青店上一代的掌门人是潘平的婆婆。婆婆当年在一个小木棚子里,将手艺传给了她老公6兄妹,也传了经:开店子,诚信第一。

  现在,兄妹中只有她这一家,把婆婆的事做下来。

  潘平说,一个汤圆从泡米到吃进嘴里,在她的店里要经过21道工序,一道也不能省。糯米、猪血等原料,仍然是20年前的供应渠道。就是下汤圆,店里一定是一粒一粒往下滚的而不是“集体下放”。不管外面刮什么“风”,店里一直坚守做生意,不欺人的底线, 她指着那些大快朵颐的顾客对我说:赚人心,是不是比赚钱更快乐?

  常青店的门面不招惹人不说,还实在有些难看。潘平却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今年她已经遇到了10多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店里吃过汤圆的客人。那时,她下岗后刚转到店里跟婆婆学艺。二十多年后,他们从省外国外回来,又找到这里寻味。一位在美国加州高科技公司工作的杨先生,6月回长沙,专门来到店里,回忆起1991年与女朋友经常来店里“小吃”,感叹这个曾经滋养过他们爱情的地方,还是“那个”味道。

  因为面临拆迁,常青店年底要搬家了,好在新地址离现在的位置也很近。

  “我很想一直守在这里,仿佛天天都要等待故人的归来。”潘平告诉我这个秘密时,有点“文艺青年”的味道。

  记者手记:

  竞争激烈的时代,有很多理由,让这个看上去没有一点“看”相的店子跨掉,可偏偏它活得有滋有味。它远离高端大气上档次,不是显身份讲排场的地方,但有一点是最真实的,就是它不变的“味道”,抓着了市民的味蕾和心灵深处的念想。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