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文 通讯员 荆丽敏)泥土经过精巧捏制,变成了“豪宅”;宣纸经过手工刻制和点染,神奇地化身为一朵朵形态富丽饱满、色泽艳丽夺目的牡丹花……近日,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精品展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一件件展出的民间工艺品让观众大开眼界。为了继承和发展湖南传统民间工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计划将土家织锦、梅山剪纸、菊花石雕等湖南5项非遗项目引入到教学,以开设专业或者建立大师工作室的形式,成体系地将湖南传统工艺集成起来。
罕见民间工艺或面临失传
此次展会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29届年会系列活动之一,参展作品达310余件,分别出自121位民间艺术家,主要分为面塑、泥塑、剪纸、年画、蜡染等6大门类。其中,各门类中的多项民间技艺,被列为国家或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玉强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也是此次展览的主要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参展的民间艺术家年龄最大的近90岁,最小的才20出头。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展示民间艺术风采,但我国一些独一无二的民间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或青黄不接的发展现状,让他担心失传。
“比如缂丝这种特殊工艺,最早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缂毛,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主要为皇室家族和达官贵人织衣所用,但在民国以后,由于该工艺复杂成本高,且费时又费劲,在民间流传变得十分困难。”张玉强说,目前全国传承人不足400人,最年轻也都40多岁了,而且顶尖的省级传承人也仅约5人。
90后海归将民间工艺推向电商平台
在展会现场,《国色天香》“画”中一朵朵色泽艳丽夺目的牡丹花栩栩如生,它出自著名剪纸艺术家高佃亮之手。提起父亲高佃亮的技艺与坚守故事,90后小伙高阳十分自豪。“我父亲6岁起就开始跟着我奶奶学剪纸,40多年来他扎根民间艺术,开发出了2万余件作品,有些作品还曾作为外交部礼宾司赠给外宾的礼品。”
高阳正在中国矿业大学读大四,虽然所学专业为英语,没有继承父亲的技艺,但却深受父亲影响。“我父亲曾经有过很多改行的好机会,但都抵住了诱惑,因为在他的内心有一个艺术理想,那就是想为剪纸艺术留下代表作。为了将这项技艺传承得更广,他打破了传统开厂授徒,将绝活传给‘外人’。”高阳说,班上的许多同学对他们本地的传统文化并不清楚,这让他感到很诧异。为此,他经常呼吁班上同学研究相关课题。
除了高阳,展会上另一位90后小伙马天意也希望通过他和团队成员的努力,引起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关注。
2011年,马天意从美国休斯敦大学留学归国后,在清华大学攻读艺术管理硕士。一次偶然兼职机会,让他加入到了现在的团队。他介绍,团队里有在职博士、研究生,还有画家,大家对于民间工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和重新审视民间工艺,帮助传统民间艺术探寻传承发展道路,团队创办了专门的杂志。此外,还将农民制作的工艺品推向电商平台,“让农民觉得手艺也是一种财富”。
湖南高校课堂拟引进本土民间工艺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曾在全国首开了湘绣专业,将传统师徒相授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据该院院长余克泉介绍,为传承和发扬湖南传统民间工艺,成体系地将湖南传统工艺集成起来,学校计划将土家织锦、梅山剪纸、菊花石雕、踏虎凿花、花瑶挑花等湖南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校园。他说,引进的项目或开设相关专业,或建立大师工作室,依托某些专业课程,邀请大师进学校教学生,让大师与教授同堂授课。
“民间工艺拥有许多精华,需要继承,然而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继承,面临着创新发展和保存的难题。”余克泉说,以前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但在目前的新形势下,这种传承方式很可能导致民间工艺失传。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舒文 荆丽敏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