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寒山区脱贫,亟待加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苏莉 编辑:高芹 2014-11-18 08:38:45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苏莉 通讯员 刘各文

  “2015年以前基本完成全省770个高寒山区贫困村脱贫解困工作任务。”

  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提出的目标任务。

  离规定的时间节点只有一年多时间,工作推进得如何?日前,本报派出5组记者,分赴凤凰、石门、桑植、江华、城步5县,蹲点最偏远的高寒山区村寨,摸底脱贫解困工作。

  蹲点采访中,记者现场感受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的启动实施,给我省高寒山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记者也不无担忧地发现,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首战告捷之后,资金缺口、扶贫模式、体制机制等许多问题逐步显现,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

   打响头炮:投入资金比过去17年总和还要多

  2011年,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在凤凰县腊尔山试点,2012年在全省24个民族县全面铺开。

  记者从省人大民侨外委获悉:自试点启动以来,脱贫解困工作实际投入资金10.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7亿元(省扶贫办专项安排2.9亿元),县整合资金7.1亿元。据自治州统计,自省启动脱贫解困工作以来,投入到高寒山区贫困村的资金比1994年至2010年17年的总和还要多。

  省直各部门在扶贫资金安排上也向高寒山区倾斜。2013年,省发改委以工代赈预算内安排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资金达5500万元,占全部少数民族地区资金的80%。省民委投入发展资金1118万元,省交通厅对地处凤凰县山江、腊尔山交界的村级公路建设项目路基建设补助资金624万元,省卫生厅落实资金500万元,投入到64个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村卫生室建设项目。

  据统计,从2011年启动试点以来,全省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村共建设村组道路2223公里,人畜饮水工程467处,农田水利五小工程179处,贫困户危房改造4615栋,实施产业增收项目3533个。

  9月底,蹲点记者走进腊尔山实地采访,发现这个曾经“篱笆房,泥巴水,出门全靠两条腿”的地区,通过3年建设,住房、出行、饮水3大问题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该县5个乡镇37个行政村31800多人直接受益。产业开发也渐成规模。

  任务最重的5个县,还有一半以上的村没有启动实施,卡在哪里

  今年4月至8月,省人大民侨外委深入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县、乡、村,开展脱贫解困工作专题调研。调研显示,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251个高寒山区贫困村实施了脱贫解困工作,不到目标任务的三分之一,后续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其中,任务最重的桑植、城步、绥宁、江华、石门5个县,还有一半的村没有启动实施脱贫解困工作。数据显示:五县未通路的高寒山区村25个,未实现路面硬化的高寒山区村233个;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高寒山区村206个,涉及10.6万人;5个县高寒山区农民共有危房33905户,未纳入危房改造的有18098户。

  显然,全省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推进速度不如预期理想,甚至陷入了后继乏力的尴尬境地。

  调研显示:资金是高寒山区脱贫解困的关键所在。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是我省一项扶贫特色工作,中央没有相对应的专项资金,省级财政也未设立专项,主要靠省扶贫办从其他专项调剂。按照文件要求,每个村财政投入100万元,770个村需要财政扶贫资金7.7个亿,加上2011年投入的试点资金,实际投入要超过8个亿。但目前财政实际投入资金不到4亿元。

  以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按照每个村100万元的标准,该县可获得财政资金12500万元。但记者采访得知,截至今年4月,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安排到位资金只有2000多万元。资金缺口大、投入总量偏少,已经成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的主要瓶颈。

  省人大民侨外委认为,要加大高寒山区脱贫解困财政投入,整合各部门有关扶贫资金,重点向高寒山区倾斜。要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规划先行:构建精准扶贫机制,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

  采访中,老百姓和当地政府对高寒山区脱贫解困的渴盼溢于言表。如何进一步加快推动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是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省人大民侨外委调研指出,必须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和高寒山区干部群众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集中力量打好高寒山区脱贫解困攻坚战。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做好产业、教育和民生三篇文章。精确分析每村每户贫困原因,因村制宜,科学规划每个村的脱贫解困工作,细化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规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

  记者在凤凰县米良乡吉乐村采访时,村支书隆作仕告诉我们,村里基础设施搞好了,百姓住房出行问题解决了,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带动百姓致富,但面临两个困难,一是产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二是缺乏启动资金。

  “吉乐村的现状,在高寒山区具有典型性。”省人大民侨外委调研认为,高寒山区积贫积弱,必须创新扶贫理念,转变扶贫方式。要真正帮助老百姓脱贫,必须选准产业,加强引导,加大扶持,不断增强高寒山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提高高寒山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他们内生脱贫的动力和脱贫致富的本领。对那些生产资料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村寨,要积极引导,坚决推进异地扶贫搬迁,斩断穷根。要科学编制规划,充分考虑安置地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同时也要做好产业规划,做到搬得出,还要能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苏莉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