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条老年人心理危机救助热线——爱心传递热线(800-810-0277)开通8年来,接到了65000多个心理求助电话。热线创办人徐坤日前向记者透露,她对打进电话的3万多名老人做过调查分析,发现四成人存在抑郁自杀倾向,其中近半是因孤独、缺少交流引起,很多人连每天与人交流15分钟的基本量都难以保证。在“社会个体化”渐成趋势的当下,老年人如何交往并保持交往的能力,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困惑。(本报记者李仲文)
夫妻间 老夫老妻3天仅说4句话
四川成都中央花园社区63岁的谢许梅已经和老伴“冷战”半年了。每天按时做好一日三餐,她其余时间就是在小区里的小河边织毛衣,晒太阳。因为跟老伴“没话讲”,去年底,两人还差点闹离婚。
谢许梅和老伴相差5岁,同在2008年退休。闲下来后,她突然发现两个人都没事做,“儿子还没生小孩,我不用带孙,又不爱唱歌跳舞,老伴喜欢写点书法、读书看报,两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家耗着”。谢许梅偶尔喊老伴去逛超市,得到的却是“男人不进超市厨房”的回绝。在她印象里,5年来,两口子只一起去过两次超市,老伴还总嫌她挑三拣四。还有一次,谢许梅的老同事送来两张京剧票,她本约了老伴一起去,结果老伴出去买毛笔,没赶回来也没提前告诉一声,谢许梅独自去看的,“看着别人成双成对,很不是滋味”。
渐渐地,谢许梅也变得冷淡起来:做好饭菜,敲几下碗筷示意要吃饭了;灯管坏了,就写张纸条放在书桌上……“他其实挺能说的,口才也不差。”谢许梅纳闷的是,老伴跟别人讲起书法头头是道,“跟我在家,3天下来还说不了4句话,多的时候一天也不到10分钟”。
谢许梅一直想寻找答案,她去网上搜索“老年夫妻如何相处”,却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调查说,老年夫妻独自在家时,有近四分之一是各顾各,缺少交流。”她这样告诉记者。“也许是因为我们这辈人很多并非自由恋爱,年轻时忙着顾家顾事业,缺乏恋爱的体会吧。”她说,自己总想好好和老伴谈谈,但转念一想,“怎么说呢?还是不说了”。
人际间 养老院里难遇知心人
因为没能在老年公寓找到个能聊到一块的知心朋友,一个多月前,山东济南领秀城社区的刘金法还是从历下区一家养老院搬回家,又过起了独居生活。71岁的他,去年考察这家养老院时,一度觉得入住率挺高,跟人说话并不难。
然而,现实让刘金法有些措手不及,“去旁边敲门,人家一句‘干嘛的,不认识你’就把你打发走了;去麻将室坐一上午,大家都忙着打牌没人搭理你;草坪上晒太阳的人多,可大多是坐轮椅的失能老人,交流都困难”。刘金法因为有皮肤病,掉皮屑,他每天出门都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尽管右耳有点听力障碍,但跟人交流并无大碍,没想到有时也被同龄人奚落“你又听不清,就不要插嘴了”。
让刘金法感觉到难于交往的,还有养老院里信任度较低的人际圈。有一次,隔壁房间的老罗嚷着丢了块手表,于是把那几天去过他那的老人的房间都搜了一遍,结果几天后又在自己的床垫下找到了。刘金法有一回跟人说起他给孙子买保险的事,对方立马怀疑他子女是卖保险的。今年8月,刘金法认识了养老院里一位谢姓老太,两人聊得来,一起去食堂吃了几次饭,没几天就被人说他们在“谈恋爱”,这让刘金法很难接受。于是,他干脆让儿子给他买了台电脑送过来,一个人在房里捣鼓起了电脑。因为几个月的久坐,膝关节毛病又犯了,刘金法仔细一想,“本想来养老院图个热闹,结果还是孤零零,还把身体搞坏了,不如回家去”。
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理事刘素珍曾对入住养老院的2059位老人做过调查,发现有65.52%存在抑郁倾向。“老年人在群居环境中,交友不热情、不能推心置腹、好面子攀比等,都会使得交流效果下降。”
代际间
三代人无话可讲
在北京天通苑社区66岁的唐新楠心里,父子一起时,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去年10月,他结束了单位返聘,真正退休,头几个月根本不适应,朋友建议他多跟家人聊天,一起出去旅游一趟。不过,唐新楠觉得这并不容易。
那时,儿子刚读完研究生毕业,唐新楠希望儿子找份安稳工作,儿子却要和别人注册广告公司创业。等唐新楠妥协了,他想好好跟儿子聊聊工作的事,并传授些管理经验,不料被儿子打断:“你那一套过时了,你又不懂广告,无聊的话不如多去看看爷爷。”之后,儿子在外租房,父子俩半年多没碰过面,只打了一次电话。
不过,说到自己的父亲,唐新楠也很自责。他父亲89岁,住在郊区。唐新楠和父亲也很少打电话,有时隔两个多月,他才去看望一次。有时,连保姆都会看不下去,进门就说“你终于来了”。唐新楠说,自己去看父亲,也是“走形式”,“坐在一起吃个饭,却没有话说,目光碰上了还觉得尴尬,走的时候塞给他几百块钱,他也不要”。唐新楠很担心这样的一幕,会在自己和儿子身上重演。
数据 近半抑郁者缺乏正常交流
对于老年人面临的交往尴尬,爱心传递热线负责人徐坤深有感触。她记忆最深的是一位老人曾倾诉自己“跟邻居老死不相往来,跟儿女没话说,像动物一样活着,失去了说话功能”。
徐坤和她的团队曾对3万多名打进电话的老人进行分析,发现四成人存在抑郁自杀倾向,而其中近半数人是因为缺少交流引起。徐坤在与不少心理医生的接触中了解到,医护人员介入救助心理孤独者时,每天会保证跟对方至少交流15分钟,“而拨打心理热线的老人,很多人连每天15分钟的日常交流都达不到”。因此,该热线的志愿者在与求助者交流时,也会尽量把通话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上。
徐坤还对8000多个陪聊电话统计发现,真正因孤独缺少交流而引发心理障碍的人,其实不外乎几种类型:约35%的人自身性格孤僻,心门紧闭;约31%的人是因缺少长期“聊伴”,其中半数是在晚年出现了婚姻问题;15%的人是因为身患疾病而产生自卑感,或觉得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而不愿与人交流;剩下的大部分跟孩子的孝顺程度、探视频率有关。
经验 陪聊时长与积极心理呈正相关
浙江乐清市爱心陪聊队负责人石进才介绍,近8年来,他的团队已经为31000名老人开展过面对面的免费陪聊服务。在他们的陪聊对象中,70岁以上空巢老人超过八成,其中70%以上的人每天与人交流的时间少于15分钟。按照陪聊队的规定,与人聊天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一般以半小时为标准。石进才说,这是按照有些城市开展社区照料的经验得出来的。陪聊时间与精神慰藉效果的关联性,他也做了调查。“聊天时间少于10分钟,老人再次申请陪聊的频率往往更高,而如果每次陪聊时间在30-50分钟,老人在几次服务后就会变得主动。”
质量欠佳的人际交往已经影响到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石进才认为,很多老人在交流方面非常被动。比如,从不主动给儿女打电话,从不主动跟邻居聊天;有的老人看到路人经过就用拐杖敲打地面,想引起他人注意,可就是不说一句话;很多人在儿女打电话来时,一般都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这样就缩短了聊天时间,其实内心憋着很多话没讲。
爱心传递热线创办者徐坤则讲了个热线故事:有位早年丧偶的母亲,很希望儿子在繁忙之余能多关心她,但又不敢给儿子提要求,于是给儿子发短信说很孤寂,想自杀。但儿子可能确实忙,没留意。她就连续3次打电话,请徐坤帮忙转达。“我先安慰她,然后给她布置了‘作业’,让她主动和儿子打电话,每天和儿子讲一个笑话,再要她跟儿子做工作,让儿子也讲一个笑话。就这样,两个人坚持了一段时间,老人就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