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竹埠港工业区内企业已经全部关停。 刘双双 摄
湘潭竹埠港工业区内企业湘潭电化已经关停,正在进行设备拆卸。 刘双双 摄
湘潭竹埠港工业区内企业正在进行拆除。 刘双双 摄
中新网湘潭11月23日电 题:湘潭竹埠港老工业区退出历史的阵痛与挑战
记者 刘双双 徐志雄
电解槽早已冷却,热电厂锅炉停止投料生产,主供电控制台上贴上了醒目的封条。湘潭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40岁的丁建奇在已经关停的各个厂房巡视,督促员工小心地拆卸设备。
建于1958年的湘潭电化,是最早进入湘潭竹埠港地区的化工企业,中国第一吨“电解二氧化锰”诞生于此。随着9月30日它的正式关停,湘潭竹埠港工业区由此告别56年的辉煌,也为湖南“母亲河”湘江重金属治理划上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
“全面关停,只是竹埠港重金属污染治理迈出的第一步。”湘潭岳塘区区委书记、竹埠港化工企业关停工作指挥部政委孙银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坦言,资金的筹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新产业的进入培育,每一个环节都困难重重,充满挑战。
壮士断腕关停化工企业
17岁就进入湘潭电化,从一名普通一线工人到公司高管,见证了竹埠港工业区昔日辉煌的丁建奇对这个曾经为共和国和当地经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厂区充满感情。
“过去,我们确实对环保的重视不够。1991年我进厂工作时,废渣是直排湘江的。所以废渣在湘江的边上堆起像山包一样,我们那时喜欢爬到上面去看江边的风景。”丁建奇回忆道。
沿湘江东岸狭长分布的湘潭竹埠港老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位于湘潭岳塘区荷塘乡、滴水埠街道境内,区域面积约1.74平方公里。这里曾是湖南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化工生产片区,上世纪80年代被国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2000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湖南的四个示范区之一。
2011年,该区域实现工业产值45.63亿元,完成税收1.12亿元,从业人员7943人,占湘潭市岳塘区财税收入的二分之一。
由于长期的化工生产,工业老区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区域企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含镉、锰、铜、铅等重金属,对湘江、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据统计,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264万吨,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2000吨,各种工业废渣年排放量约3万吨……
尽管进入20世纪末后,竹埠港化工厂的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加强了环保治理措施,但历史的沉积已经对竹埠港环境和湘江造成了惨痛的破坏。由于排污严重且毗邻湘江,下游10公里处就是省会长沙的饮用水源地,这里成为环境安全隐患。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竹埠港被列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之一;2013年9月,湖南省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
“退二进三(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成为执政者对湘潭竹埠港老工业区的重新定位。
如今,工业园区内28家化工企业已于今年9月30日全部关停。“对企业、对职工、对当地政府而言,这都是一次阵痛。”岳塘区委书记孙银生说,我们是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分类施策来推进这项工作,在多方的共同支持下才能够完成这关键的第一步。
记者了解,自去年9月正式启动企业“关停”工作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和安全环保事故。
湖南省环保厅称,竹埠港工业区是湘江流域首个实现化工企业全关闭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它的彻底关闭是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具有标志性意义。
“退二进三”绕不开的拦路虎
关停28家企业后,湘潭竹埠港工业区的环境污染程度较关停前大大减轻,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经监测,该区域全年共减少用电量约9600万度,减少用煤量约14.5万吨,减少废水排放约260万吨,减少废气排放约20亿立方,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约2000多吨,重金属镉减排约81公斤、铅减排约17公斤、铬减排约58公斤。
“以前空气中都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湘江的水都是黑的。现在好多了。”在湘江竹埠港综合排污口附近钓鱼的当地人梁平,惬意地收着鱼竿,向记者展示一天的收获。
然而,关掉污染企业只是开始。
为帮助解决关停后企业发展和转型等问题,湘潭市、区政府主动上门服务,帮助关停企业搬迁排忧解难。如在搬迁新厂选址方面,积极与省内外有招商意愿的工业园区进行对接,在28家关停企业中,有19家企业成功找到了新的搬迁选址。其中,湘潭电化集团“乔迁新居”,落户在雨湖区鹤岭的新基地即将于12月1日投产。
竹埠港老工业区按照“关停、退出、治理、建设”四步走的部署,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随着所有企业的关停、外迁或退出,不仅此前可观的税收不复存在,“退二”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所需要的资金已成绕不开的拦路虎。
据初步测算,竹埠港老工业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企业整体搬迁共需资金95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需要资金约20亿元,资金筹措压力非常大。
孙银生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我们现在是在“腾笼”,但换来的未必是有效益的项目,要解决庞大的资金缺口,必须跳出竹埠港地区,以大区域带动大平衡、大发展。
目前,湘潭市已将竹埠港地区纳入到新组建的33.36平方公里的岳塘经济开发区,实行片区整体开发;并依托岳塘经开区这一主体,积极争取国、省在重金属污染治理、节能减排、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通过搭建市场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是湘潭破解资金短缺的另一个途径。通过市融资平台发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一期),已到位资金18亿元,用于竹埠港地区(含电化)8亿元。同时,岳塘经开区成立了湘潭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湘潭竹埠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公司两个融资平台公司。目前,这两个平台已争取到重金属污染治理治理资金1.6亿元,到位1亿元;通过与浦发银行合作,已获得3亿元的债券配套融资,同时还获得华融湘江银行融资3亿元。
重金属治理的“市场化”探路
关停虽然切断了污染源,几十年的化工生产却已将污染的印记深深根植在竹埠港的土壤及地下水中。
“竹埠港地区正进行全面的重金属治理和生态环境重建。”湘潭市岳塘区分管环保的副区长黄建平介绍,未来的竹埠港将开展三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建设。
在湘江边的电解锰废渣安全填埋场,记者见不到一处废渣,看到的是平整干净的路面。
若非湘潭市岳塘区环保局局长方炼勇告诉记者,我们绝对想不到这底下埋着260万吨废渣。“把废渣固化到做了防渗处置的大坑中,防渗膜上面再铺上泥土和草皮,相当于让它安全地埋在地下,等日后技术成熟了,说不定废渣还能转化成城市的资源重新利用。”
这个总投资达3.8亿元的重金属废渣厂治理项目,是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的重大项目。
因为治理资金巨大,对湘潭竹埠港而言,更多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需要通过市场化模式来探路。
今年1月,岳塘区政府与永清集团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国省补助”的公司合作(PPP)模式,合资组建“湘潭竹埠港生态治理投资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金1亿元,作为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项目的投资和实施平台。
按照合作协议,永清集团将利用自身环境治理技术、工程管理、项目运作以及团队优势,对整个区域污染治理提出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方案,以及资金测算。
对政府而言,这一合作模式改变了过去重治理过程、轻治理效果的做法。以往环境治理,政府在前期投入方面花费很大,且自身没有专业团队和技术支撑,很难做到全面、科学综合治理。实际操作中,投资是自己,治理效果的评判往往还是自己。
岳塘区区长王永红介绍,采用与专业环保企业合作这种模式后,政府工作的重心放在治理过程的全局性把控以及治理效果好坏的评判上。简单来说,就是今后“政府只当裁判员”。
但对于竹埠港的官员和永清集团的技术人员而言,最大的难度还在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开展系统的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研究。土壤修复要达到什么标准,既无经验可借鉴,也没有权威的标准认定。
11月中旬,记者在湘潭竹埠港老工业区采访时,永清环保已着手对竹埠港区厂房拆除、遗留污染处理、土壤治理,以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生态修复等系列工作,开展摸底调查和专业规划。
按照规划,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生态新城将在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地区崛起。斩断历史污染的老工业区将成为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主的服务业集聚区。但这幅美好蓝图的实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完)
来源:中新网
作者:刘双双 徐志雄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