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有没有去过长沙的标准”是:到了湖南省博物馆吗?看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吗?
湖南省博物馆,与岳麓书院、橘子洲头等,是长沙响当当的名片。该馆以马王堆汉墓为代表的系列收藏,既让湖南人引以为豪,也让外地人趋之若鹜。
然而,因为改扩建,2012年6月18日以来,省博一直处于闭馆状态,许多观众和游客因此错过了与湖湘历史文化的邂逅。因此,省博新馆何时建成开放,一直备受公众关注。该馆馆长陈建明说,2016年秋季可以开馆。
人们文化需求的增长超乎想象
记者:湖南省博物馆虽然处于闭馆状态,但展览一直没停。
陈建明:博物馆除了保管好藏品,还承担着社会职能。这种职能只有通过举办展览,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才能实现。
仅今年下半年,我们就推出了“欧洲先锋派·恩特林顿博物馆20世纪藏品鉴赏展”、殷保康水彩艺术60年回顾展、“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等展览,效果非常好。
尤其是我们与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两个展览,从9月底至今,观众已突破10万人次。
记者:由于省博改扩建,现在举办展览的地方都比较偏僻,而观众仍是络绎不绝,有没有让您觉得意外?
陈建明:我并不意外。我非常看好长沙这片土地上人们对艺术的热望和渴求。近10年来,我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博物馆拿出稍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观众就排队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文化需求增长真是很快,超乎想象。
让博物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您觉得博物馆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陈建明:博物馆区别于其他任何公共文化机构,在于它通过“物”的收藏和研究,从事教育和文化服务。博物馆的社会分工,就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搜集、研究物证。
记者:近些年,国内博物馆发展很快。在您看来,还存在什么问题?
陈建明:过去,国内博物馆过分强调“物”的收藏,忽略了举办展览,忽略了观众喜好。很长一段时间,就停留在我是一个收藏、科研机构这样的认知和发展阶段。这是国内和国外博物馆的时代性差距。
如今,博物馆由单纯科研机构变成大众化的科普机构,成了文化综合体或者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如卢浮宫,大众可以看展览、听讲座、看演出,甚至吃午餐、买东西。
由于国内博物馆没有赶上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没有为公众提供配套服务,打造生活空间,所以有老百姓不知道博物馆是干什么的。坦率地说,中国的博物馆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城市的博物馆,明明就在老百姓眼皮底下,可是老百姓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因为关起门来搞研究,没让老百姓知道做了什么,也没有千方百计吸引老百姓进来。
记者:在国外,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陈建明:国外博物馆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门类齐全,从自然类、科技类,到历史类、艺术类等,为人成长的各个阶段提供服务。这是他们比我们能吸引更多人的重要原因。
这些年,国内的博物馆做了很多努力,但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博物馆数量不多,类型单一。在体制机制、办馆理念上,与国外博物馆观众导向、服务导向不同,国内博物馆办展还存在以专家、领导的喜好为导向的现象。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除了马王堆,还有“湖南人”
记者:省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备受关注,目前进展如何?
陈建明:人们对新馆期待太高,总希望做一个尽善尽美的博物馆。所以,在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上花了时间。还有,搬迁100多住户,新馆的功能设计、建筑设计,都耗了不少时间。
现在建设会很快了,预计到2015年春节前能完成五分之三的建筑量。到2015年6月将主体完工,开始设备安装。2016年上半年开始布展,当年秋天开馆。现在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内容方案已完成初稿,正组织展陈设计的专家论证。
记者:在新馆,观众可以看到什么展览,您能否提前透露一下?
陈建明:湖南省博物馆的定位是地方性、区域性历史文化博物馆,使命是反映这个区域文化的历史过程。新馆将全力打造马王堆汉墓、湖南人两个基本陈列。马王堆汉墓许多观众都已熟悉。湖南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特别是近100多年来,人才辈出,对中国政局、历史、文化的影响无出其右,所以我们准备策划一个“湖南人”的基本陈列。我希望它如一本“乡土教材”,能让湖南人了解自己的家园,让外来人了解湖南的特色。
同时,还有陶瓷、青铜、书画、工艺4大专题展览及两个临时展览、一个儿童互动体验中心。这些将组成新馆的展陈服务体系。
记者:在您心中,未来的省博物馆是一个什么样子?
陈建明:新馆展出面积近2.5万平方米,配套的交通、社会教育、服务面积,达5万平方米。预计每天1万观众从从容容,不会拥挤。
新馆的教育、服务功能考虑得比较周全。学生有专门的参观入口,还有专门的教室。我们希望博物馆能成为教学的一部分。还有一个小剧场,能看演出、听讲座。未来的省博物馆,将是一个以陈列展览为主的综合文化服务场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