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培生 张毅 李苏文 聂奇
岁末年初,一般是乡镇最繁忙的时候,不仅要突击完成各项任务,还要应对各种考核和评比。
然而,资兴市州门司镇却不是这样,他们正忙着筹办“年俗年味——寻味州门司年货节”活动。
“现在资兴实行分类考核,我们是二类乡镇,平常把工作做好了,考核就没有压力了。”州门司镇党委书记陈涛说,当务之急,是通过活动把农产品推出去,帮助农民增收。
近年来,资兴市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乡镇分类考核、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与探索,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效益,为城乡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政策环境从紧到松
过去,资兴市一直沿袭传统的考核模式,所有乡镇同一张“试卷”,造成乡镇无序竞争、追求政绩的乱象。
“全市20个乡镇(街道)基础不同,发展路径也不同,必须打破‘唯GDP论’的考核模式,让乡镇从考核中解脱出来,走生态优先、错位竞争、特色发展路子!”资兴市委书记陈荣伟说。
从2012年开始,资兴市对乡镇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功能定位等,把条件相同或相近的乡镇(街道)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实行A、B、C三类绩效考核。同时明确C类乡镇不考核财政税收、新型工业化、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工作。
考核项目也得到大幅精简,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类共22项,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不再列入考核范围。
一棋走活,满盘皆活。分类考核有效激发了乡镇活力,资兴呈现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汤溪、波水、七里等乡镇,把狗脑贡茶、无公害蔬菜等作为优势产业;白廊、黄草、清江等乡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兴宁、州门司等乡镇重点打造中心城镇,东江街道、唐洞街道等则主攻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城乡一体化。
去年9月,资兴市还进行了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把兴宁、三都、蓼江、清江四个乡镇作为试点,将52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乡镇,赋予基层更大的事权、财权、管理权和人事权,为乡镇发展“松绑”。
蓼江镇党委书记焦燕涛说:“以前外来企业办理相关手续,要跑国土、规划等10来个部门,一两个月都办不下,现在这些职能大都下放到了乡镇,我们10天就能够把它办下来。”
教育资源由分到合
2012年5月,参加了农家游培训班后的蒋江苗,在东江湖畔创办了友平果园农庄。短短几年,其农庄远近闻名,年收入过百万元,并带动30余户农民创业就业、兴办乡村旅游。
蒋江苗的致富,得益于资兴市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2012年,资兴市提出:为全市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特困群体的每个家庭培养一名产业工人,力争用3年时间,使新增劳动力掌握1-2项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目标。
资兴原来有培训任务的部门多达15个,但培训群体重复交叉,培训质量令人担忧。
“15个部门管不好一个劳动力培训,根源在于‘政出多门’,必须整合部门资金,简化程序手续,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运作机制”。资兴市委副书记、市长贺遵庆说。
为此,资兴市创造性地整合这15个部门的人、财、物资源,统一“组织协调、培训基地、培训计划、劳务信息、资金管理、考核考评”;组建职教中心,明确市职业中专在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不顺问题。
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减掉部门的积极性,反而激发了他们干事谋事的创造性。“以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跑上面办证件,现在我们的重点工作是下村组办产业。”资兴市残联理事长瞿文平对此感触颇深。
“一户一产业工人”工程,让更多的劳动力掌握了创业致富的本领。3年来,资兴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74期,培训人数达3.5万人次,带动了3万多个家庭增收致富。
农村产权从“死”到“活”
去年11月,资兴市兰市乡李家湾村村民李彩加,以房屋所有权进行抵押,向信用社贷款8万元发展农业生产。这是资兴市第一例用农村房屋产权进行抵押的贷款。
资兴是省、郴州市确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市。该市在完善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包括林地)7.43万亩,占承包耕地的31%,流转50亩以上的大户有211户。
激活农村经济,农民是主体,资金是血脉,为把土地承包权资源盘活成为“三农”发展的“活资产”,资兴市出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登记工作细则等4个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鼓励产业发展大户、种养大户把农村产权作为抵押,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实现抵押贷款20宗,融资金额达800多万元。
蓼江镇龙虎村村民龙华平利用承包的300亩鱼塘的经营权做抵押,在资兴市浦发村镇银行贷款20万元;兰市乡金源生态葡萄山庄股东薛伟以流转来的100余亩土地的经营权,已经通过资兴浦发村镇银行的授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成功抵押,增强了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农业的信心。
“兴农公司”在七里镇柏树村实现土地流转1100亩,成立绿成康蔬菜公司;“香农公司”在程水镇等地实现土地流转3000亩,组建了绿世纪专业合作社;东江街道龙泉、文昌、星红三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吸引了鑫源、绿鼎等6家公司前来投资兴业。
透过一片片生机盎然的产业,一家家欣欣向荣的公司,我们欣喜地发现:资兴,活力无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白培生 张毅 李苏文 聂奇
编辑:刘飞越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