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朱炎皇 实习生 郭芳)宁乡黄材镇宁峰村的刘新良在山冲里养了两年牛。他养的牛高大健壮,是外国品种。眼下,这批牛要出栏了,却因地处边远找不到买家。昨日,他拨打长沙晚报热线96333求助。
养牛贵
前后投入100多万元
采访车从长沙市区出发,行驶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刘新良位于宁乡黄材镇宁峰村的黄金牛家畜养殖专业合作社。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一长溜牛舍建在山脚下。
刘新良当过4年水兵,退伍后打过工、搞过装修。年过四旬的他怎么想起了养牛呢?原来两年前,姐夫提醒他:“搞装修气味重,对身体不好。现在牛价好,不如养牛。”
老刘思考再三,觉得可行——不像喂猪养鸡,牛的抵抗力强一些,较少生病,乡里有的是草料。老刘和人合伙养牛,他们租用了村里一个废弃的厂房改建成牛舍。
2013年3月,经一位养牛的朋友介绍,老刘千里迢迢从吉林引进了47头外国牛,主要是西门塔尔和利木赞。像这种300斤的小公牛,算上运费成本要10000多元。各项费用算起来,他们前后投入了100多万元。
养牛苦
“牛睡了,我们才能睡”
打开牛舍门,一头头大牛转过头,好奇地打量来人。它们体格高大、肌肉发达,比本土的黄牛要大一圈。老刘抚摸着一头毛色棕黄的大牛,它看起来性情温和。两年时间,这些牛已从当初的300来斤长到了一两千斤。
其中艰辛只有老刘和他的妻子知道。引进之初,由于水土不服,这批小牛崽死了10多头,急得老刘头发都白了很多。为了照顾这些牛,老刘和妻子在牛舍旁临时砌了两间小房,虽然家就在一里地外,他们几乎没回去过。读高中的儿子放假了,也是来牛舍这边住。去年春节,一家三口是在牛舍过的年。
天不亮,老刘夫妇就起床为牛准备稻草、玉米秆、酒糟等,每半天清理一次牛舍。“一头牛一天要吃两顿,每顿20斤草料。”老刘笑着说,“牛吃完了,我们才能吃;牛睡了,我们才能睡。”
养牛愁
31头牛往哪儿销
天天盼着牛儿长大,可等它们真长大了,老刘却发愁了,这么多牛往哪儿销呢?一头毛重1500斤的牛,可出肉600斤。
“这些肉牛脂肪少、肉质细嫩、营养高。”老刘告诉记者,村里有个厨师刘双喜,做红白喜事宴席,每次都到他这里买牛肉。老刘也杀过牛运到镇上去卖,村民吃过都说:“比黄牛肉还好吃些。”
然而,农村的消费量毕竟有限,牛舍里的31头牛都可以出栏了,每头牛仅一天的伙食费就要20元,一天就是620元,老刘难以负担。
上好的肉牛养在深山没人识。快过年了,他希望爱心市民买些牛肉做“年货”。老刘说,考虑到运输成本以及牛肉保鲜,市民的总订单满100斤,他就送到长沙来。在这基础上,如果有市民订购5斤以上的牛肉,老刘将免费送货上门。市民如有需要,请拨打晚报热线96333订购,优惠价48元/斤。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朱炎皇 郭芳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