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长沙街头的艺人。
民国时期长沙街头的广告。
民国时期的长沙中山路。
老长沙过年大年初一不扫地,所以扫帚“不上班”。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大人子望插田,细伢子望过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些朗朗上口的老长沙年话还记得不?随着春节的临近,许多人开始回忆起了老长沙的年味儿,特别是对说话、吃喝、穿衣、出行等老长沙过年的那些讲究和派头很有一点念念不忘。
说:不准乱说话
长沙人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它持续的时间最长。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不过,在一些老人的记忆里,长沙人过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那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喝了腊八粥后,平时说话和和气气的娭毑就唬着脸,端着个长辈的架子,用那派头十足的口吻告诫我们这些细伢子,马上快过年了,不准乱说话。”家住藩后街社区的李向荣老人今年87岁了,在他的印象中,老长沙过年最讲究的就是说话的方式。
俗话说,祸从口出。过年是大吉大利的事情,不能因为说话而破坏了过年的吉利。“我娭毑郑重其事告诫我们,千万不能说‘死’呀、‘烂’呀、‘坏了’一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予以纠正:“细伢子不会说话,童言无忌。”有一次,舅舅从老家送来了两只鸡,其中有一只鸡已经奄奄一息,李向荣见了脱口而出:“这只鸡快死了!”娭毑听到后,赶紧接过话说:“鸡睡着了,等它醒来就会活蹦乱跳。”李向荣不服气,和娭毑争辩说是“鸡要死了”,娭毑的脸一下子就跌了下来,说:“细伢子,晓得什么呀!”李向荣猛地想到腊八节那天娭毑的告诫,便不敢再做声。
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长辈就说:“打发打发(发财之意)。”若酒杯倒了,长辈就说:“酒泼红地。”要是不小心撞翻了煤油灯,长辈就说:“红红火火。”“反正就是要避免说不吉利的话,拣好听的说。”
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称“小孩子过年”。相传是日作为“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人们在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扫扬尘”。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民谣曰:“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长工下工,匠师不再上门,家家筹备年货,打年糕,做糍粑,备点心,写春联,扎灯笼,忙得不亦乐乎。
岁终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拜祖先家神,叫辞年,并接灶神祭祀。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还没进门就大声喊:“恭喜发财!”各家起立迎之,捧出糖果点心,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乐得合不拢嘴,因而,长沙有句谚语:“细伢子望过年。”
在李向荣的记忆里,大年初一才是细伢子最开心的时候。“老长沙人认为,细伢子初一若挨了骂,就要挨一整年的骂。所以,即使这一天因为调皮或者说错了话,也不会遭到大人打骂。”
吃:年夜饭有规矩
1935年年初,冬至刚过,7岁的李向荣就和其他小孩一样,盼着过年了。
从腊八节开始,长沙人就置备年货,准备过年。长沙当时的几条主要街道中,南正街、北正街上店铺繁华,而坡子街则是金融一条街,有许多银行、钱庄,药王街经营布匹和绸缎。一般人买年货,就到小西门附近的下河街,这里南杂百货样样齐全。有讲究些的,就到太平街、西长街上去,在这儿可以买到荔枝、桂圆、年糕等高档食品。那时候,长沙有几家著名的糖果、糕点店,如九如斋、三吉斋、沙利文,都卖得十分走俏。李向荣最喜欢吃香仁条,其实就是糖蜜柚子皮。
人们抓紧时间添置年货,到了腊月二十四,一般的商店就不会进货了。这个时候,他们都忙着清算账目,要债和躲债的戏码不断上演,一直持续到除夕,到了正月初一就不能谈债务。
除夕年关,在万民欢乐的同时,也不乏“有家不敢归”的贫困人,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债主收债,匠师收工钱此时已是最后期限,街巷收账人的灯笼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无法付账,铜壶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账。还有的在辞年之后,用红纸书写“衡门衍庆”4宇贴于门上,紧闭大门,任何人不得出进,叫“封财门”。问账客无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诗:“贫家早早掩财门,债主虽临难进门。恼煞商家收账客,无钱反吃闭门羹。”
农历的十二月最后一天为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出门在外的家庭成员,要在这一天之前赶回来团聚,有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在等着他们。
李向荣的爷爷在北正街开当铺,算有钱人家。他回忆起自家当年的年夜饭,很是开心。年夜饭是有规矩的,打头阵的是两大碗,一个装海参、鱿鱼等海鲜,另一个装玉兰片炒肉丝,碗底用滑肉垫着。接下来是当晚的主菜,一个炖好的猪肘,加上萝卜,佐以香料,满满一锅。接下来就是鸡肉、牛肉、羊肉等菜肴。鸡可以做成三元鸡,即鸡和荔枝、桂圆、红枣炖在一起,称为“三元及第”。禁忌的是,这顿饭不能有狗肉,鱼肉不能在第6道菜上,所谓“第六碗菜不出鱼”。不过,即使鱼肉端上来了,也不能吃。“娭毑在饭前就告诉了我,要‘年年有余’,因此鱼肉我是不动筷子的。”
有的人家餐桌上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来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
等家里长辈拜过了菩萨,年夜饭才准开吃。吃完收拾妥当后,往往已是深夜了,就只等辞岁接年。这个时候,少不得鞭炮和压岁钱。辞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拱手礼,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一家老小围炉共话,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要吃甜味年糕,或者甜味鸡蛋,象征一年甜到头。初一中午吃白菜,象征百事开头,也吃芋头,象征百事遇头。“那个时候,虽然吃得不是很好,但规矩是要讲的。”
穿:一身得体的新衣
无论贫富,按照长沙的习俗,长沙人过年都要买花布,做新衣。
要做一身得体的新衣,可以去八角亭。它南起司门口,北到药王街口,全长约100米,宽不足30米,是当时长沙高档日用品的集中地。出入这些店铺的,大都是有钱人家。
这里的绸缎庄,大多是前店后厂。正门是两扇高大的黑漆公馆式的木门,门上有铁条加固,大门沉重,必须两个有力气的人才推得动。这种门面,当时叫石库门面,门面没有橱窗,但店内却宽敞、雅致,布匹、衣物都陈设在四周。顾客一进门,掌柜问明来意后,必先请他们坐下来喝茶,吃点心,再挑选布匹和款式。
也只有到了过年前夕,李向荣开当铺的爷爷特别忙。穷人家要添制新衣过年急需用钱,又没有其他门路,只能走当铺这一条途径。在过年前的几天里,当铺门口每天人满为患,这也是老长沙特有的现象。“有些穷苦人家就把夏天穿的衣服当掉,没有其他办法。他们在夏天的时候,就当冬天衣服,有时候连棉被也当出来了。”
有钱人家过年穿的新衣挺阔、洋气,无钱人家过年穿的新衣却皱皱巴巴。有的人家无钱添制新衣,就把夏天穿的白布衣服自己染成青色,由于是刚染的,看上去也像一件新衣服。
1904年,长沙初开埠,后来商业顿时发达起来,成为湖南最有“国际范儿”的都市。长沙市区商业中心在红牌楼与南门内的约十几条街……黄兴门街及新坡子街,从小西门外至红牌楼纵约45条街之间,钱庄、洋货店、贵金属专店、丝绸商店,还有其他各种商业机构大店铺都集中在此,和红牌楼一起成为长沙的商业中心区。
那个时候,穿皮鞋成为了过年的时尚。红牌楼上海人开的唐晋兴皮鞋店、登隆街瑞龙皮鞋店,生产马靴、西纹皮鞋和接头博士皮鞋等。紧跟着,长沙的鞋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司门口有江进华,坡子街有中西、三益,府正街有徐维新、邹湘记、合盛利、强华等皮鞋店。“长沙有钱人家的成年男子过年时纷纷穿上了皮鞋,尽管上身还穿着长袍马褂。”李向荣记得,他爷爷和父亲大年三十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皮鞋,“把皮鞋擦得锃亮锃亮,过年的时候,麻石街道上,随处都可听到鞋钉与麻石碰击发出的响声”。
过年的时候,有钱人家照一张全家福,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长沙是很流行的事情。有的人家会穿戴整齐,举家到照相馆,有的则请照相师傅到家里来拍照。
行:互祝过了热闹年
清嘉庆《长沙县志》和《善化县志》均有记载正月初一出行:“黎明出行,响爆竹,择方与时之吉,友交相拜贺会饮”,“是早占风起方向,北主丰,南主歉;观天色明暗,明多晴,暗多雨”。
李向荣喜欢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抢着开门,他迫切地想知道,门外面的贺年卡和名片堆了多少。从民国时候起,长沙人渐渐有了三十晚上送贺卡和名片拜年的习惯。李向荣的爷爷要他把卡片整理一下,仔细一数,竟有100来张。三十晚上的后半夜,长沙城内,除了爆竹声和欢笑声之外,最多的就是匆匆的脚步声,他们有的是在送拜年贺卡,有的是躲过了债务,正往家里赶。
拜年是春节的又一习俗。长沙的拜年与别的地方不同。长沙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其意就是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长沙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俗话说:“要得穷,拜五中。”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还有一个要引起注意的是拜年时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则忌入床前拜年。老长沙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长沙民间谚语:“三六九,往外走。”到了初七初八,长沙人讲究“七不去,八不归”,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精巧、多彩的灯火,是长沙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并伴以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长沙一般在正月初六、七即开始玩龙灯,到元宵节最为热闹。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悬挂在街衢庭户,小孩子提着灯笼四处奔跑。长沙如今的登隆街,原名灯笼街,就是专门卖灯笼的一条街,集中了十多家灯笼店。
“玩龙灯,逛庙会,这是那时候长沙人过年最喜欢的活动。”李向荣回忆说,除了橘子洲上的江神庙之外,长沙一带仍有 梨陶公庙、龙潭山李公庙、六铺街天符庙等庙宇。其中, 梨陶公庙是长沙远近数一数二的大庙,清末民初,长沙社会各界屡次迎请陶公菩萨进城,或驱蝗,或祈雨,或抗涝,甚至还在长沙沙河街一带建了一座陶公庙,专用于安奉陶公菩萨。 梨“因庙成集,因集成市”,愈加繁荣。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七和正月十三,为两位陶公菩萨的诞辰,是举行庙会的好时机。尤其是正月间的新春庙会,春节将尽,余兴犹浓, 梨镇上各店铺张灯结彩,晚上灯火通明。
长沙城内火宫殿的火神庙会、天符庙的八方王爷庙会等,也在春节期间举行。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坡子街火宫殿总店,自明清时起,就是长沙庙会所在地。庙会时人流如织,各种小吃云集,臭豆腐、姊妹团子、甜酒、龙脂猪血、烤红薯等都是长沙人的最爱。长沙人烤红薯喜欢用煤火。火生在瓦缸中间,围着铁丝网,网外面放着红薯若干,红薯要不时地转动方向,使火功均匀。一缸红薯,大概要烤一个多小时。“红薯在当年是贱物,很便宜,但烤出来的红薯喷香的,我最爱吃了。”李向荣笑眯眯地说。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范亚湘
编辑:申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