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巷”变身徽派小镇
改造后街坊们特意挂上红灯笼,庆祝陋巷变成韵味仿古街。 长沙晚报记者余志雄 摄
雨花巷改造前,土砖屋夹道、地摊菜贩当街。 长沙晚报记者 李卓 摄
长沙晚报讯(记者 李卓)青石板小径映衬朱漆栏杆,阳光下行走在如此小巷,恍如来到了徽派古风的婺源小镇,而一年多前,这里却还是土砖屋夹道、地摊菜贩当街的“城中村巷”。昨日是南方农历小年,长沙城南首条仿古景观街巷雨花巷正式开街。全长400米的雨花巷位于雨花区东塘街道新雨社区,是雨花区2014年景观街提质改造重点项目。改造完成后,不仅为长沙城南增添了一道街巷文化景观,同时雨花巷与东塘支路一相连,构成新建西路和芙蓉南路、韶山南路的交通微循环。
老掌故:
传毛泽东曾经此路赴安源
雨花巷所在的地方,上个世纪早期曾是长沙南郊的一片农田菜地。“雨花巷的老名字叫新丰路,是通向天心阁老城区的必经之地。”63岁的罗德纯老人家就在雨花巷,他还记得小时候进城的人踏着这条泥巴路纷至沓来的场景。据传,毛泽东在1921年从长沙去江西安源领导工人大罢工曾路经此地。
历经岁月变迁,雨花巷从穿越菜地的泥巴路,变为上世纪90年代的鞋服一条街。但由于车辆长期碾压,道路破损严重;两厢经营户店外经营现象严重,道路狭窄不堪。尤其南段两厢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土砖屋,大多开裂漏雨,成为危房。修路、提质、抢修危房成了居民最大的心愿。
新景致:
400米小巷刮起徽派风
2014年,雨花巷被纳入景观街改造重点项目。雨花区投入千万元,采用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整体改造,以马头墙、小青砖、青石板路为特色,让整个雨花巷南段脱胎换骨。
除了变靓变韵味,最令居民们惊喜的还是沿街房屋的整体改造。罗德纯老人沿街的老屋是1977年建的土砖房,早已开裂漏水,不堪居住。罗老说,像他这样的7户危房户自家没掏钱,政府出资改造一新,土砖房全部变成砖混结构小楼;老化线路全部更换,路灯照得亮堂堂。
雨花巷的改造不仅重“面子”,更重民生。作为配套工程,雨花巷生鲜市场全新开业,东塘街道协调地矿医院让出部分闲置土地,新建雨花巷标准化生鲜市场,巷内零散的地摊菜贩均入驻新菜市场,从根本上解决韶山南路雨花亭至二环线段两万多居民的买菜难。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卓
编辑:申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