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廖厂长再次创业:种植油茶 实现“田园中国梦”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赵玲 编辑:王娉娉 2015-02-13 08:56:10
时刻新闻
—分享—

  年过5旬的廖群洪再次创业:种植油茶,实现“田园中国梦”

  记者 赵玲

  2月10日,廖群洪漫步油茶林,畅想“田园中国梦”。记者 田超 摄

  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理想·情怀”——廖厂长、南疆考察队见面会在洪江古商城举行,吴晓波(图左)与廖群洪(图右)重聚首。记者 徐行 摄

  2014年12月31日,“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正式启动。记者 童迪 摄

  核心提示

  20多年前,来自湖南娄底的“廖厂长”汇款7000元帮助素昧平生的4名大学生“行走中国”;20多年后,当事人之一、作家吴晓波一篇《只有廖厂长例外》的回忆文章引发了“寻找廖厂长”、“呼唤廖厂长”的热潮,一个平常人的故事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光。

  如今,名叫廖群洪的廖厂长开始了人生的再次创业,同时发起设立公益基金,帮助更多的青年实现理想。廖厂长说,理想是照亮社会价值的灯塔,他只是一个一直践行理想的平常人,希望将来出现更多的“廖厂长”。

  2月10日,50岁的周春梅在常德桃源太平桥乡中心村的油茶林中忙碌着。

  她这个年纪,打工已经很难找到职位,种田又难以承受重劳力活,在油茶林中除除草、培培土,每个月拿到2000多元,令她感到非常知足。

  她渴望着,明年就不让孩子们出去打工了,一起在油茶山上工作,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对于他们的老板——廖厂长,她并不熟悉。朴实的她,只认一条道理:让农民有事做,有钱赚,就是好人。

  几乎同一时刻,廖厂长也在这片油茶林中对记者们说,在未来15年内,他计划在整个武陵山片区种植100万亩油茶林,带动10万个农民家庭共同富裕。

  这是廖厂长“大家”之梦,这其中,就有10万个周春梅。

  理想与情怀,小家与大国,在这一刻如血融水,浑然天成。

  理想启蒙

  廖厂长原名廖群洪,湖南娄底涟源人,52岁。他出身娄底涟源农家,曾亲眼见过农民因贫穷而遭受的苦难。

  1982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前往陕西游玩。来到一座村庄时,他们感觉口渴了,便去农家讨水喝。

  “屋子里黑洞洞的,只见几道白花花的影子从眼前飞过,随后是‘窸窸窣窣’的一阵声响。当眼睛适应黑暗后,我们才发现屋子里的草垛下藏着三四个人。他们没有衣服穿,光着身子,只能用草遮身。”

  廖厂长沉默了,一股血液在他心底澎湃:怎么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他和同学梁稳根,开始呼喊“站在人类文明的最前沿,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不断探索。”他们开始夜以继日地讨论:到底是“实业救国”,还是“实业兴国”?

  匹夫有责!彼时的廖厂长,虽身单力薄,却开始向往更远的地方。

  他开始思考改革,于是写下了《战略、改革、联合》的论文,还获得了娄底市一等奖。

  他开始尝试践行,于是毅然打破了在娄底科委工作的铁饭碗,下海自己创业。

  他心中一直勾勒着一幅图景:广大的农村不再是灰蒙蒙的贫穷小村庄,相反,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会成长起一个个秀美的小城镇,“它们功能全,环境好,宜居,人们乐于在这里生活。”

  情怀绽放

  在廖厂长刚刚创业的第二年,月工资才200元时,他在上海《青年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复旦大学的4名大学生准备去南中国考察,见证改革第一线,受困于经费公开求助。

  这如一撮火苗,点燃了廖厂长心中的理想。

  他主动联系上这4名大学生,告诉他们:愿意赞助7000元支持他们考察。

  当时,一位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工资是70多元,学校食堂的一块猪肉大排还不到5毛,“万元户”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有钱人代名词。

  吴晓波就在这4名大学生里。他告诉记者,当时猜想:这位廖厂长,可能是一个百万富翁。

  为表感谢,他们专程来到娄底,拜会廖厂长。

  在一个四处堆满物料的工厂里,他们见到了廖厂长。廖厂长仅有一间简陋、局促且灰暗的办公室。除了一张用灰格子布罩着的转角沙发散发出一点时代气息外,一切与他们的预料大相径庭。廖厂长经营的这家只有二十来个工人的私营小厂,生产一种工业配件,整个工厂的年利润大概也就几万元。

  吴晓波原以为廖厂长会提出什么要求,可廖厂长只是说,如果南疆考察报告写出来,希望能寄一份给他。他还透露说,现在正在积极筹钱,想请人翻译和出版一套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马克斯·韦伯全集》。

  公益回归

  就这样,带着廖厂长的嘱托,4位年轻人开始了一场无关名利的理想远征。“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过,用自己的心去接近过,你无法知道这个国家的辽阔、伟大与苦难。”时隔25年后,吴晓波仍然感慨,就是廖厂长赞助的南疆之行,理想主义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慢慢发芽。

  25年之后,吴晓波写下《只有廖厂长例外》,对廖厂长的义举表示感谢。三湘都市报记者迅速出动,找到了廖厂长。

  2014年10月25日,洪江古商城,时隔25年后,廖厂长与南疆考察队代表吴晓波、王月华再次会面。理想与情怀如火炬一般传递,廖厂长和吴晓波约定,创立“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

  廖厂长说:“当年我帮助了晓波他们,今天我们一起再去帮助他人,正合我意:你若想感谢我,你就去帮助更多的人!”

  2014年12月31日,“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在长沙正式成立,廖厂长个人捐资100万元。廖厂长告诉记者,基金所募集、发放的所有资金将公开透明化,并且定期在媒体披露,接受媒体及全社会监督,让每位参与扶持资助创业者的爱心人士,清楚明白每一分钱的去向,从而打造中国最透明的公益基金。

  据他介绍,基金为纯公益性质,将为18至35岁的年轻人创业提供资金帮助、智力支持和资源扶持。在基金申报条件中,特别注明了一条:申报者须承诺成功之后乐助他人,成为下一个“廖厂长”。廖群洪说,希望这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精神能传承下去。

  随后,项目申请书如雪花般飘进报名邮箱。目前,“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已经接到300多个创业项目,计划在2015年的4月份开始选拔。

  田园中国

  但廖厂长依然未忘初心。在“廖厂长·吴晓波青年创业公益基金”中,他特别要求:侧重于农业、农村项目,鼓励年轻人去农村创业。

  这种设计源自于廖厂长心中一个更加宏大的梦想:通过发展农业,吸引年轻人返乡,使农村老幼都有所养,家庭完整而幸福。

  这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被他总结为“田园中国”。

  为此,他在武陵山片区的核心——常德桃源,种下了6万多亩油茶林,6000多个家庭成为湖南博邦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产业工人。廖厂长说,这是他“第N次创业”,虽然已经50多岁了,但感觉就像20多岁刚创业时一样。

  50岁的周春梅和丈夫原本在广东打工,因油茶林的开发回到了家乡。她在油茶林工作,丈夫买了台拖拉机运肥料、拉树苗。同样在这里工作的62岁的谭佰勋也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全家人守着6亩水田,一年总收入5000多元,在茶油林工作后,每个月仅一个人就能挣2400多块钱,家中电器多了,两层小楼也建好了。

  “一代人抱持着改造社会与中国,希冀求得民族的重新崛起与文明的伟大复兴的理想,经世俗现实的重重碾压,这理想依然宣示着她的生命。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企业家,在生存的重压下,不忘初心,这不是虚伪与矫情,这是卑微中坚守理想的理直气壮。”廖厂长告诉记者,理想不是零落成泥后的香如故,也不是唐吉诃德手中挥舞的浪漫长矛,她是照亮社会的价值灯塔。

  他坚信,从种油茶起,这又是一个美好故事的开始。

  站在油茶林中的廖厂长,神色慈祥而平和。他的身前、身后,油茶树已经蔓延到远处的山头,郁郁葱葱。

  ■记者 赵玲

  记者手记

  理想传承,情怀绽放

  廖厂长和南疆考察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两代人理想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湖南好人的故事。大道至简,无非家国。在那个资源贫乏的年代,廖厂长的行为是一次关于理想的远征,更是一次关于家国的解囊,却沉淀着青春理想与家国情怀有关的凡生故事,而主人公廖厂长,在这资助与寻找中,逐渐完成了自己的从入世到出世的凤凰涅槃,也寻找到了对于生命终极问题的答案。

  从1989年到2014年,从上海到娄底,从娄底到长沙,从长沙到洪江,从一个人到四个人,再到千万人网络点击,这就是正能量自身的生命力,有如一块金子、一坨铀石、一个太阳,能量强大,发射久远。

  一滴水折射一个太阳,从廖厂长的资助,到吴晓波的寻找,到洪江的见面会,再到公益基金,理想传承,情怀绽放,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逐渐传递,理想的种子在这个春天萌芽生长。我们从中找到了一种正在悄然流逝的家国情怀,一束不能遗忘、亟需传承的理想之光。

  我们希望这个好人的故事能有更多的续集,这一份理想之光能照亮更多心灵。如他们一样激荡梦想,奔走中国。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赵玲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