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银饰文化”耀侗乡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张建国 陈前君 吴祥淼 编辑:杨洁 2015-02-26 14:47:20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张建国 陈前君 吴祥淼

  “第一次亲眼目睹纯手工的银饰制作过程,雕刻花纹也是如此的精细,着实是漂亮。”2月22日,正月初四,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阳烂村举办的迎春银饰文化艺术节上,来自安徽省蚌埠市的自驾游客马娟女士抢购到了1只加工完成的银手镯后称赞道。

  当天上午9时,阳烂侗寨中心广场上锤打的声音此起彼伏,形成一曲悠扬的打击乐曲。寨子里的银匠们早已摆开摊位,拉开架式,开始显示各自的手工艺。

  据了解,阳烂侗寨银饰加工从清朝末年开始,代代相传,家家户户都以银饰加工为业,其工艺水平在湘桂黔3省区周边侗族地区有深远的影响,“阳烂银饰”曾在该地区声名远播。

  银匠龙新堂一家的银饰加工摊位前人头攒动,妻子、儿媳妇忙着给游客展示各式各样的成品银饰,银手镯、银耳环、银项链、银项圈、银簪、银冠等10余品种,龙新堂和儿子龙统则在一旁架炉开锤。龙新堂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从事银饰加工已有近30年了。龙新堂告诉记者,银饰加工的工序总体上要分5个步骤,即选料、溶料、锤打、成形、抛光,工艺水平高低则要看个人的悟性。

  “祖传的手艺不能在我这一代丢了!”村民龙章禹笑呵呵地对记者说。他今年45岁,1986年随父亲学艺,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因家庭负担过重,不得不外出务工。如今生活有了改善,去年又返乡重新操起祖传的手艺,在县城租了一间门面,开办一家“阳烂龙氏首饰加工坊”,每月加工银饰就有5000多元的收入。

  银匠龙开建的摊位最热闹了,游客们争相在选购银饰。因为他的摊位上比别家多出几个品种,有银风雨桥、银鼓楼、银芦笙等侗族建筑模型银制品。龙开建1982年开始学艺,一直从事银饰加工,至今已有33个年头了,是名副其实的老银匠。龙开建是个具有创新精神的银匠,随着该县旅游业的发展,他在传承老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银饰加工工艺,用银子加工制作侗族建筑模型。2012年,龙开建带着银制风雨桥、鼓楼、芦笙到长沙参加第四届湘绣节,获得了“优秀创意奖”。

  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在县委提出的“旅游二次创业”号召下,阳烂侗寨的银饰加工又一次迎来“创业的春天”。在以龙开建的“侗族首饰行——阳烂老字号金银加工店”、龙新堂的“阳烂堂记银饰店”、龙章禹的“阳烂龙氏首饰加工坊”为龙头的“阳烂银饰”品牌产品引领下,银饰加工正逐步成为阳烂侗寨的富民产业。

  当天,在“银饰文化艺术节”上,阳烂侗寨还举行了银饰展览、银饰加工、侗戏、大型哆耶舞、芦笙表演、合拢宴等民俗活动。来自省内外自驾游客近千人共同鉴赏了阳烂侗寨古老的银饰加工工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张建国 陈前君 吴祥淼

编辑:杨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