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达人”厉良来的家。墙上悬挂着一些字画,还有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以及他养蜂获得的奖状。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苏毅 朱敏
浏阳市淳口镇杨柳村党支部书记肖建安最近在柬埔寨忙得不亦乐乎。原来,他正在广东建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利民博士的帮助下,对口联系劳务输工,将村民们送到国外“打洋工”。肖利民是杨柳村走出去的人才,总想着拉乡亲们一把。而村庄的人才辈出,给了他回报家乡最强有力的支撑:该村只有3000多人,却走出了9个博士、20个硕士、273个本科生,被誉为浏阳“博士村”。孕育了这么多“金凤凰”的小山村,有着什么样的成功秘诀?
走进杨柳村,全省首个村级廉洁文化馆映入眼帘。这个160余平方米的文化馆,既有家风家训、二十四孝等宣传字画,又有廉政故事、廉政书画、警示拼图等。200多位从村里走出来的人才,资料在馆内墙上进行展示。而在村居的外墙上,扇形的外框里,“廉、礼、俭、信、仁、诚”6个大字诗意呈现;每走进一户人家,都能看到厅堂内悬挂着《朱子家训》、《忍字口诀》等墨宝,还有一幅装裱的《家风家训》,“厅堂文化”扑面而来……
在小村一脉相承的家风家训中,记者终于窥得些微端倪:家风如水,浸润村民的心田;家风如山,挺直村民的脊梁。
【家风故事1】:讲良心,做善事
四世同堂人才辈出,老人写20万字自传传承家训
3月23日,春光明媚,85岁的厉季生在窗边读书看报,老伴肖喜莲则在村里散步遛弯。虽然子女们都不在身边,但两老把晚年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栽花、种菜,农家小院分外温馨。
利用闲暇时光,厉老写下一本20万字的自传——《我和我的家庭》。那句贯穿全文的“讲良心,做善事”,是祖辈交代下来的,如今由他再传承到儿孙手中,更显厚重。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培养了2个博士、6个硕士,其中5人曾出国留学。“老伴还有个哥哥,我们各自的子孙都有三代,平时分散各地,但每到过年,不管多忙、多远,一大家子25人都会回家团圆,打地铺也开心。”两位老人边说边找来各式各样的零食小吃,热情得让人无法拒绝。
厉家客厅挂着一幅“为善最乐”的墨宝,是别人对这个家庭的真实评价。村支书肖建安说,2007年,厉家大儿子就为村里的文化馆捐赠了3万多元书籍和几万元健身器材,此后村上要修桥、修水利,厉家总是有什么捐什么,近年用于修路的善款就有20多万元。
厉老有四个子女,大女儿是高级教师,二儿子在大学教书,大儿子和小儿子在外省从政。“完全没有距离感,从不摆架子。”一位乡邻说。厉老的孙辈也很有出息:外孙女在上海边工作边读研,孙女去年9月刚从英国留学回来,还有两个孙儿在澳大利亚留学。
做了一辈子好人好事的厉季生和肖喜莲,收获着诸多赞美。在厉老八十大寿时,很多人拎着鸡蛋来看他,甚至有拄拐的老人。乡邻们已经习惯了凡事请教厉家人,比如什么土地种什么树、高考填什么志愿等等。“厉家人不仅学历高,而且为人好,愿意帮助人。”一位乡邻说。
【家风故事2】:勤俭持家,勤劳致富
七旬老人养蜂45载,校长儿子假期陪父深山采蜜
走进厉良来的家,几大排蜂箱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墙上悬挂着一些字画,还有乡规民约,以及“推广科学养蜂先进工作者”、“科技示范户”、“廉洁治家示范户”等奖状。一个镜框里张贴着厉良来家的家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老人热情地招呼大家到庭院里晒太阳,并亲手泡上一杯热乎乎、甜蜜蜜的土蜂蜜水。
“我今年70岁,养蜂已经有45年啦!”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他是“自学成才”,如今身板硬朗,依然每年带着土蜂四处“流浪”。“哪里桃花开了,哪里有上好的油菜花,我就往哪去,一去好多天。现在挑100多斤上山没问题,养蜂、熬蜜也是亲自上阵。”厉良来的儿子在浏阳山田中学当副校长,每到假期,依然会陪着他去深山养蜂采蜜。
不造假,不少秤,蜜源好,“养蜂达人”厉良来虽然从不打广告、不宣传,却凭着回头客的赞赏和传播,早已名声在外。就在采访的间隙,还有望城区的采购电话打过来。每年能挣五六万元,在浏阳市区买了一套房的他,依旧生活朴素,很久不添一身新衣服,家里虽然没有什么贵重的家具,但老房子收拾得干净敞亮、一尘不染。
见记者进屋,村民们都说,厉良来为人厚道,有人想学养蜂,他倾囊相授,不收学费;村里搞工程,他免费送几十壶蜂蜜给大家泡水喝。广东某公司近年来对村里进行定点扶助,年满70岁的村民每人可以领600元补助,他和老伴都符合条件,却不肯去领。“我们自己能挣钱,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厉良来笑着说。
【家风故事3】:诚信做人,踏实做事
“拼命三郎”他乡当厂长,回乡创业家训成厂训
在杨柳村头,有一家“浏阳市瑶池水业有限公司”,村民肖峰是公司的“一把手”。这家注册了8年的水业公司,年销近40万桶“杨柳清泉”桶装水,主要客户是蓝思科技等公司。“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几个字被张贴在公司的显著位置。肖峰笑着告诉记者:“这既是我的家训,也是我们的厂训。”
因为家境贫困,肖峰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广东一家公司打工,从一线员工做起。“每天没日没夜地干,一个月瘦了8斤。凭着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3个月后,我从员工升到组长,几年后当上厂长,攒下了第一桶金。”虽然是外省人,但讲诚信、能拼命的肖峰很快赢得了公司老总的信任。
后来,公司遭遇金融风暴,资金周转困难,虽然老板应给付的40多万元工资奖金至今没拿到手,但踏实的肖峰依然每日努力工作,没有一句怨言。有一年过年时,老板问他:“年货办齐了吗?”肖峰小声答:“钱不太够。”老总拿出几万元:“先凑合下,过个年。”
在广东打拼了十多年,肖峰想家了。回来考察了几个项目,瞄准深层地下水开发,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瑶池水业公司。“要让每一瓶售卖出去的都是放心水。”肖峰说,除了常规检验,公司每季度还会另外出一份详尽的检测报告,确保水质优良。在他的影响下,“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成为员工们奉行的圭臬,助力公司一天天发展壮大。
【现场见闻】
家风家训长期熏陶
300户家庭传正能量
杨柳村党支部书记肖建安告诉记者,近年来,杨柳村开展以“三个一百”为主题的家风家教活动,组织全村干群走村入户寻找最美家庭,评选出100户最爱学习家庭、100户互帮家庭,以及20对最美夫妻、20对最美婆媳、20对最美妯娌、20对最诚信家庭、20对最勤劳家庭等100户最美家庭,通过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事迹,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
在好的家风家教熏陶下,该村涌现出大量的好人好事好家庭:好女婿朱春根为了照顾患病岳父,甘当上门女婿照顾两老;肖仁爱老人91岁了,仍能老骥伏枥,做一个好党员和好村干部;肖西健、王爱美夫妇的三对儿子儿媳,兄弟情深,妯娌义重,致富不忘家乡建设;彭淑江、聂兴民夫妇更是美名远播,去过他们家的人都会感受到浓浓的情谊……
【对话基层】
记者:近年来,杨柳村在淳口镇的发展态势如何?
胡汉堂(浏阳市淳口镇党委书记):杨柳村历来民风淳朴,尤其是近年来提出打响“项目拉动、文化带动、家风互动”三张名片、共创幸福杨柳的新思路,已连续五年获评淳口镇“和谐村”,也是连续多年“零发案、零上访、零违建”的“三零村”,各项事业均走在全镇前列。
记者:家风家训在杨柳村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胡汉堂:良好的家风家训,是村民深厚的涵养体现、村庄发展的精神纽带,烛照着村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经营好家庭、维护好家风、涵养好家教,是杨柳村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好民风带动好社风,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记者手记
涵养家风,迸发前行力量
进村入户采访,记者感受到的,是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个个热心的举动、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些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助人为善、孝老爱亲的村民,在好家风家训的熏染中迸发前行的力量,演绎出精彩的人生。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论断。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家风建设,杨柳村用生动的实践做出了榜样。偏远僻静的小小山村培育出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不能不说,代代传承的良好家风家教,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更是育才成功的秘钥。
采访结束再回首,杨柳村入口处,106国道和开元东路呈“人”字形交叉,从村子两旁绕过,如同勤劳智慧的杨柳村民,用自己的行动在大山深处抒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我们坚信,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良好的家风必将薪火相传,芳香四溢,为中国梦的长沙篇章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苏毅 朱敏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