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轻人回来了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晃前锋村扶贫侧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苏莉 编辑:杨洁 2015-04-08 11:09:37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苏莉 通讯员 梁元东

  “今年有100多个年轻人选择留在村里务工、创业。”4月2日,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前锋村党支部书记钱连禄,在电话里向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工作组负责人报告“喜讯”。

  前锋村是湖南最西部的一个偏远贫困山村,过去人均年收入仅1800元,外出务工曾是村民致富的唯一选择。

  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工作组帮扶下,前锋村脱胎换骨,去年人均年收入突破4000元,昔日贫困山村焕发勃勃生机。

  建起新家园

  羊年春节,前锋村50多户村民欢欢喜喜搬进集中规划建设的新居,过了一个热闹年。

  “过去住的是土砖房,喝的是山塘水。搬进集中居住区,水电入户,水泥路到家,跟以前是两重天。”60岁的潘文峰老人一家5口,拿到拆迁补偿款120万元,在集中居住区盖起一栋四层楼的小洋房,一楼有3间门面出租,儿子应聘到工业园务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

  前锋村地处武陵山腹地,全村285户、1258人,分别居住在5个自然寨。寨与寨之间没有公路相连,往来必须借道贵州省。山寨严重缺水、缺电,人畜饮水主要依赖山塘水,每天通电只有4个小时。

  2013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工作组进驻前锋村后,抓住新晃县将本县省级工业集中区设在前锋村的发展机遇,动员老百姓搬出穷山沟。集中安置区建设启动后,扶贫工作组积极奔走,先后为前锋村筹措扶贫资金达1000余万元。

  通过两年建设,一个新的前锋村拔地而起。新房集中建设,水电入户,路灯入村。农村书屋、篮球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新建的幼儿园、敬老院成为村里亮丽的风景。

  钱连禄告诉记者,第二批50户搬迁工作即将启动。全村村民将分5批全部搬迁至集中安置区,开启新生活。

  选好“领头雁”

  如何给前锋村留下一个不走的工作组,带领村民持续发展,是扶贫工作组一直思考的问题。扶贫工作组配合村镇两级,在前锋村积极培养“村支两委”的接班人。

  2014年5月,前锋村村委会改选,80后致富带头人潘伟从5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乡亲们信任我,我一定好好干,带领大家早日脱贫。”潘伟是一名返乡创业的80后,脑子活,思路广,有干劲。当选村主任后,他抓住工业区建设这个机遇,在村里组建了3支施工队,承揽了安置区和工业区建设土木工程,解决了300多年富力强的村民就业问题。

  改选中,其他两名高票当选的都是70、80后热心村里建设的“女汉子”。前锋村“村支两委”建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为了增强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扶贫工作组组织针对支部的党务工作培训,将村支书、村主任都派到长沙培训学习。培养了6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中2名同志通过考察,加入党组织。

  找准“致富路”

  春节过后,35岁的钱连雄没有外出务工,而是选择留在了前锋村。钱连雄原来在温州的一家模具厂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这次回乡,他凭着在模具厂工作多年的经验和技术,应聘到前锋工业园的一家企业务工,收入比原来还高。

  钱连禄告诉记者,目前前锋工业园入园企业达到35家,村民就近务工的达到100多人,家庭实现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另一部分村民则在扶贫工作组帮扶下,搞起了特色种养业。

  村民潘建国身体残疾,家境贫寒,一度感到脱贫无望。扶贫工作组把他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之一,帮他申请到特种养殖证,提供无息贷款,帮助他开办孔雀养殖场。目前养殖场已发展到200只的规模。为了带动更多村民,扶贫工作组在前锋村扶持了4个农业产业带头人,开展家禽、孔雀、黄牛养殖和大棚西瓜种植。

  有了扶贫工作组打下的基础,前锋村老百姓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欢。前锋村的村民,正从以前的农民变成农场主、庄园主、作坊主、老板、包工头、工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苏莉

编辑:杨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