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在位于永州的超级杂交稻丰产工程现场,袁隆平院士和有关专家一起查看即将收获的稻谷,并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资料图片)
长沙晚报讯(记者 陈焕明)4月9日,伴随着一条标题为《隆平超级稻减产绝收被下逐客令》的新闻在各大网站、朋友圈疯狂转发,“超级稻”首次以负面的形象出现于大众视野。报道指出,去年安徽1万多亩种植了“两优0293”的稻田出现大面积减产,部分绝收,受灾农民质疑种子生产企业隆平高科涉嫌虚假宣传,隐瞒品种缺陷。万亩超级稻为什么会减产绝收?昨日,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有关负责人就此回应称,减产绝收主要是因异常天气引发稻瘟病所致,同时记者也就超级稻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关于绝收
异常天气引发稻瘟病爆发所致
据报道称,去年10月,安徽合肥、蚌埠、安庆、滁州、马鞍山、淮南六市种植的“两优0293”水稻大面积减产、绝收,穗子以下逐渐变灰乃至变黑,掐断了输送养分的通道,“亩产500公斤变成了50公斤,甚至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超过万亩。
超级稻“两优0293”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种子由隆平高科生产,该品种曾是第二期超级稻百亩片800公斤的攻关品种。根据农业部公告(第706号文)显示: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隆平高科执行总裁彭光剑表示,从去年两次组织专家的鉴定意见来看,减产绝收主要是因为区域性的突发异常天气,引发稻瘟病所致,“据我们了解,安徽的稻谷品种普遍都出现了稻瘟病的状况,不仅是我们这个品种。”
彭光剑介绍,“两优0293”是通过国家审定的两系超高产品种,具有高抗倒、高产、稳产的优点,但是也具有不抗稻瘟病的弱点,国家允许推广的区域都是稻瘟病低发区域,而去年发生事故的安徽五河区域,就是属于这一区域。但是去年安徽天气持续阴雨、寡照,气温低于常年同期,属于历史罕见的稻瘟病高发气候,对稻瘟病具高感性的“两优0293”,在防治不得力、本身又存在稻瘟病高感缺陷的双重因素下,导致了事故发生。
关于此次安徽受灾农民的赔偿处理问题,彭光剑表示,事故发生后,公司也感到非常痛心,在当地种子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公司正在和受影响的农民进行协商,“因为这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情况,当地政府通过保险的方式已经给了农民一定的赔偿,但现在国家农业保险的额度比较低,公司也正在与农民进行协商,看怎样才能降低农民的损失。”
对于这一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育种专家谢华安也表示,超级稻“两优0293”在安徽部分地区出现减产绝收,主要是因为区域性突发异常气候,造成稻瘟病流行所致,不能因此否定该品种的高产性能,更不能因一个品种出问题而否定整个超级稻的贡献。
关于产量
水稻亩产增收,超级稻功不可没
“实际上,尽管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已将试验田中超级稻亩产量,从800公斤攀升到1000公斤以上,但中国水稻实际亩产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依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计算,2013年中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447.8公斤。”曾参与袁隆平超级稻百亩片目标攻关团队的核心专家邓启云告诉记者,作为超级稻试验田攻关,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目标的实现是科研人员在挖掘种子潜力的基础上,良种、良田、良法、良态“四良”配套所得出的试验结果。袁隆平院士也曾表示,超级稻在大面积推广的时候,产量相比百亩片攻关产量打七折的情况,基本上不需比种植常规水稻品种增加多少化肥量。
邓启云介绍,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栽培面积1700万公顷,占到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8%,全国杂交水稻平均单产为每公顷7.5吨,常规稻平均单产每公顷6.1吨。2014年,超级稻面积占到了杂交水稻总面积的28%。按照单产论,2013年我国实际水稻平均亩产量达447.8公斤,超级稻是功不可没的。447.8公斤的数据,包括了早稻(大面积种植亩产量在300公斤左右)、晚稻(大面积种植亩产量在350公斤左右),还有部分产量较低的粳稻。而超级稻研究取得连续突破的中稻,大面积亩产量在550公斤以上。
关于米质
广适性超级稻有量也有质
除了超级稻的产量问题,遭受质疑的还有其米质和口感。有媒体指出,中国的超级稻米质一般,在国际上不占优势,更指出最早提出超级稻这一说法的日本,其生产的超级稻全部用于动物饲料。
邓启云介绍,他们团队现在研究和推广的超级稻,如超级稻百亩片攻关二、三、四期主打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等,均属于广适性超级稻。广适性超级稻具有对于肥力、气温、病虫害的三大广适性。换句话说,在中低产田的中低肥力水平上种植广适性超级稻,产量比常规稻要高出9%至10%。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的主角“两优0293”,并不属于广适性超级稻,而是耐肥性超级稻。常年致力于广适性超级稻研究的邓启云认为,不能只局限于耐肥性超级稻研究,还要更加重视广适性超级稻的研究和推广。
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常规稻亩产量只有200公斤的水平。上世纪70年代发明了三系杂交水稻之后,我国水稻产量提高了30%。上世纪8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方得到解决。那个时期,杂交水稻的品质的确不好。1996年,我国对超级稻研究进行立项后,在袁隆平提出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和产量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不断刷新水稻超高产育种产量的基础上,团队把超级稻品质的提高作为新的目标。现在的两系超级杂交水稻,不仅把水稻产量继续提高了20%到30%,同时其品质大大改善。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等品种,均达到了国颁3级以上优质米标准,而Y两优900主要米质指标更是达到了1级优质米标准。
邓启云告诉记者,种子的生产与供应现在已经完全市场化,也就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品种好与不好,种粮者、消费者心中都有一杆秤,只有他们认可了,才会去继续购买并耕种。
谢华安院士则认为,相关方面应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要把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实事求是宣传品种的特性,加强农民种粮的技术指导,今后超级稻攻关应把丰产性、优质性、抗害性和广适性等综合性能放在更高水平上,尽量避免风险和由此带来的损失。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焕明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