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贺威 通讯员 王威群 孙燕军
4月16日中午,双峰县荷叶镇龙吟村的稻田里,村民曾良驾驶高速插秧机在插秧,其父曾广华站在儿子身后当帮手。这对父子把田从200亩扩种到现在的2000亩,仅用了3年时间。
今年29岁的曾良身材瘦高,皮肤黝黑,嗓音洪亮。“我对种田有感情,国家这么支持我也有信心。”曾良说,2013年前,他一直在广东开电脑店,赚钱买了小车,事业小有成就。因为门面到期,他开始思考出路。
曾良的父亲曾广华当了20多年木匠,再开砖厂,并没把种田当主业。但看见一些人不种田了,曾广华觉得田荒了可惜。2010年,曾广文承包了30亩田,2012年种到了150亩。
“爸,我要回家种田。”2013年初,曾良提出这个想法。曾广华没反对,他盘算着老婆在给大儿子带小孩,自己不如就“辅佐”曾良在田里闯一番事业。
刚回到家,也有人在背后议论,似乎回家种田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曾良无暇理会这些议论,他忙着采购农机,学习操作。他购回了小型机耕犁、收割机,镇农技站又为他家提供了机防设备。这一年,他和父亲种了200亩田,初次尝到了规模化种植的喜悦,还作为种粮大户受到双峰县政府表彰。
2014年,父子俩向着种田1000亩发起冲击。他们更新了一批农机设备,效率提高了两倍,曾良又联合附近几个村的农民,成立了种粮合作社,水稻种植当年达到了1000亩。
既然拿下了1000亩,2000亩也不是个梦。在扩大规模前,父子俩需要好好总结经验。“机耕、机播、机收、机防、机烘到运输,需要全程机械化,并且要大型机械。”曾良的想法得到父亲赞同。“测土配方施肥节约成本又增效,移栽到大田前治一回虫可减少今后治虫的次数……”父子俩的许多想法保持一致。不过,对于大棚育秧时苗床上用的淤泥干一些好、还是稀一些好,两人产生了分歧。最后,曾良否定了父亲用干一些的淤泥的想法。
通过实践,曾广华认为儿子可以“出师”了。父子俩建起了高标准的育秧大棚,采购了催芽机、新旋耕机、高速插秧机等。春插搞完,合作社还要增加一台稻谷烘干机。
流转了土地的村民,想要稻谷或租金的,曾良都满足其要求。今年,已有10个村的人加入合作社,曾良种的田很快到了2000亩。
在曾良带动下,村里出了3个种植双季稻超50亩的种粮大户。不过,村支书王雪华也有隐忧:曾良去年毛利润才40万元,今年机械设备方面的投入就达到了70万元。村里种田还是靠天收,万一遇上水灾、旱灾影响收成,会不会打消这对父子种田的积极性呢?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威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