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4月21日讯(记者 段云行 通讯员 邱向明)“我已经找了30多年,找到薛岳那块‘河水溁洄’就全齐了!”4月21日,面对满屋的民国名人碑刻,新化县科头乡桃林村村民萧祖林既高兴又惆怅。
在萧家简陋的家里,原民国名人题写的碑刻依序摆满了四墙。它们是林森题写的“乡邦是望”,于右任题写的“丹心式乐”,孙科题写的“厉带山河”,冯玉祥题写的“明德光后”,程潜题写的“萧季陶先生之墓”,陈立夫题写的“善人有后”,陈果夫题写的“季陶先生事工商,中兴祖业独荣光,不晏起兮不二色,教子成材有义方”,张治中题写的“殁世有称”,何键题写的“贞珉永固”,覃振题写的“与山川不朽”,陈铭枢题写的“幽光永炤”,王东原题写的“榘矱长存”,曾继梧题写的“无怀葛天之民”,唐义彬题写的“名山并永”。
题写者中前12位为当时政要名流,后两人为湖南耆宿。碑刻或楷或隶,或篆或草,苍劲有力,功力深厚,让喜爱书法的人们叹为观止。这些碑刻都来自于萧祖林的曾祖萧季陶墓茔。萧季陶生于清咸丰七年,少时家贫,后以勤劳发家,育有三子皆得成材。其中三子萧涤尘早年留学美国,曾任过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总干事。1945年重庆谈判时,湖南同乡宴请毛泽东,他是主要筹划人,1942年,萧家兄弟为父修墓,萧涤尘向当时的政要要人和书法大家介绍父亲事迹,得到各位名人题赠后,全部以精美条石刻于萧季陶墓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兴修水利,萧季陶墓被毁,所有碑刻散失。1978年开始,萧祖林开始寻找散失的碑刻,终于从塘底、水沟及一些村民家中陆续寻回了14块,成为偏僻山村的一道风景。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云行 邱向明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