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科专家胡国潢的一天:手术台前一站14个小时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编辑:康晓乔 2015-04-22 09:13:05
时刻新闻
—分享—

  胡国潢(中)正在为患者手术。   长沙晚报通讯员 杨芳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彭放 通讯员 杨芳

  在患者眼中,他是手到病除的“男神”,他温情的话语和微笑,让病人“未治好三分”;在助手和同事眼中,他是“拼命三郎”,平均每个月至少做60台手术,最多一天做过7台手术;在同行眼中,他有点“不按常理出牌”,身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知名外科专家,事业如日中天时“下嫁”市级医院。他就是长沙市第四医院副院长兼普外科主任胡国潢。昨日,经对方同意,记者来到市第四医院,跟班体验了这位专家一天的工作。

  提前45分钟到病房,与“粉丝”交流

  上午8时开始查房,记者提前40分钟来到外科病房,看到胡国潢来得更早,被几名咨询病情的患者家属包围着。“我父亲被查出胆总管结石,当地医生说情况比较严重,我想把他从老家接来住院。”肖先生替他父亲前来咨询。“有问题不要拖,尽快配合治疗。”对每一位患者家属的咨询,胡国潢都耐心地倾听,然后提出建议。

  胡国潢的助理刘杰锋告诉记者,很多患者觉得胡教授医术精湛、为人热情,都想赶在他查房之前和他见一面,其中不少是慕名远道而来。于是,胡国潢把每天上班时间定在7时15分之前,到病房与“粉丝”交流。

  “你好,今天感觉怎么样?”8时整,胡国潢带领医生、护士走进病房,握着每个病人的手进行问候。看似随意的一声招呼,却是胡国潢坚持的基本查房规矩——医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向患者传递一种精神的鼓励。

  胡国潢稍稍加快了节奏,因为紧接着有一台很复杂的胰头癌手术等着他。他先前已经组织全科医务人员讨论患者病情,以及手术中出现不可预知状况的应对措施。下班后,他又仔细研究患者李卫(化名)的病情资料,查阅大量医学文献书籍。听说患者和家属的情绪紧张,胡国潢特意到病床前进行宽慰,让他们安心准备手术。

  做手术14个小时没喝一口水

  8时45分,完成查房后,胡国潢匆匆赶往手术室,换衣、洗手、消毒,大步流星进入第五手术间。与之前和善的模样不同,进入手术间,胡国潢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手术台上的患者是来自浏阳年仅48岁的李某,已初步诊断为“胰头癌、梗阻性黄疸”,需要采取腹腔探查术获得组织学标本以进行病理分析。

  9时20分,确定病人麻醉睡熟后,胡国潢拿起手术刀,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拉钩,钳子,止血!”胡国潢的指令十分简洁。气氛没有记者想象的那么紧张,皮肤、皮下脂肪、肌肉一层层切开,出血量很小,探查发现情况如此前讨论结果一样,患者胆囊肿大,胆总管扩张;胰头有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与周边组织粘连。

  手术进行1个多小时后,记者已站得腰酸背疼,戴着口罩感觉有些憋气。指探、切除、止血、牵引……胡国潢一丝不苟地操作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记者因长时间盯着医生手中的手术刀,感到头晕眼花;因一个上午没有喝水,口干舌燥;双腿越来越难以支撑,隔一段时间就要到一旁坐着休息一会儿。14时左右,记者饿得心里发慌,不得不提前出手术室吃东西。然而,直到23时15分,手术才结束,年过半百的胡国潢在手术台前站了14个小时之久,没有喝一口水,没有上一次卫生间。他下手术台时,双腿已麻木,被护士搀扶着坐在手术室椅子上休息。

  “手术很成功,术中出血仅200毫升。”在刘杰锋眼中,胡国潢是手术台前的“拆弹”高手,出刀准确漂亮,解剖层次分明、出血少,缝合的针脚像刺绣作品一样细腻工整。但每次做完大手术,他都会一个人回办公室,回想手术的过程,思考怎么做得更好。

  被问及为什么甘愿“下嫁”到薪酬微薄的基层医院任职,胡国潢告诉记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就需要基层医院的发展。我希望把这么多年在一线医院的工作经验和技术传承给基层医院,让患者能真正享实惠。”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