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邵阳:覃保来 民间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作者:袁进田 欧阳恩涛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 熊璨 2015-04-23 11:27:2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邵阳站4月23日讯(邵阳日报 袁进田 欧阳恩涛)在大量非遗迅速消逝的同时,有一群与时间赛跑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守护着非遗,覃保来就是其中的一位。三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以一己之力搜集整理邵阳地区的各类民间非遗文化。
  
  1981年覃保来从部队复员后,被分到邵阳市文化馆工作,他参与挖掘整理了民间山歌、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后来又参与到《中国曲艺志·湖南卷》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机缘,他渐渐喜欢上民间艺术,开始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覃保来是从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回来的,至今头部还有弹片,属六级伤残。1999年他旧伤复发瘫痪在床,康复后单位让他内退在家休息,此时覃保来52岁。因为不能释怀民间艺术的流失和遭遇到的破坏,覃保来开始了乡野调查、走村串户,从此三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邵阳的山山水水。
  
  这个热衷于民间艺术的憨厚人用真诚打动了很多老艺人的心,他们把自己的绝活和技艺不保留地告诉了覃保来。蓝印花布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过去曾是邵阳县的支柱产业,上世纪80年代全部衰落。老艺人张布高当时已是八十多岁高龄,因为在文革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对技艺的传承讳莫如深。为了将老人的技艺传承下来,覃保来先后9次拜访他,他的执着感动了老人,老人把珍藏了近六十年的蓝印花布的绝版画版给了他,并把自己的技艺向覃保来倾囊相告。后来,他按照老人讲的方法反复试验,并将绝技公布展列在文化馆的橱窗里,供当地人学习。
  
  邵阳布袋戏的挖掘,也耗费了覃保来大量的精力。2002年11月,一个叫曾晓阳的市民给覃保来提供了一条信息:一个叫刘永章的白竹村人会演布袋戏,但现在他在邵阳市资江桥下挑河砂。于是,覃保来十多次到资江桥下去寻访挑河砂的刘永章,有时晚上11点多钟还去寻找,但都未见踪迹。三个月后,曾晓阳打电话告诉覃保来,说刘永章在市体育馆附近卖服装,覃保来才终于“逮住”了刘永章。当刘永章从乡下将布袋戏的担子带到覃保来面前时,用来作戏台围布的印花布腐朽不堪、木偶都被老鼠咬得稀烂,覃保来痛心不已。为了恢复这些道具,他努力从财政争取到5000元的布袋戏研究经费,做了28个新木偶,又重新置办了戏担、锣鼓、戏担围布等。此后,在媒体的宣传、市里的重视下,布袋戏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民间艺术的认识,覃保来做出了一个“非常举动”。2003年春节,覃保来把11位民间老艺人带到邵阳市委常委会议室,给市领导现场表演。领导们看了之后惊奇不已———邵阳地区竟然还有这么多的民间艺术!之后,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8位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每个月给他们500元的传承费,让他们带徒弟传授艺术。并由政府全额拨款在市群众艺术馆设置了“邵阳市文化艺术研究所”,专门负责邵阳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同时,覃保来也在市文化馆建立了一个文化艺术研究所,针对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抢救。
  
  如今,邵阳已有宝庆竹刻、滩头年画、花瑶挑花、瑶族呜哇山歌等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在全省名列前茅。对此,覃保来是功不可没的。他也因此备受尊敬,曾被评为“邵阳光荣十大人物”之一。对非遗的保护,年近七旬的覃保来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希望社会越来越重视非遗的保护,创造好的氛围,把祖宗的东西留存下来,让后辈儿孙知道我们的先辈有这么多好东西。同时也希望政府多重视对非遗的科学保护,不能重申报、轻保护,更不要盲目地搞商业化和旅游化。

作者:袁进田 欧阳恩涛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 熊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