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湘江边,唱戏的、拉二胡的,人人乐在其中;湘江剧场里,每周轮番上演的湘剧、花鼓戏,总是座无虚席;乡村里,去农家书屋看书、到文化站排演歌舞等,都是业余的好活动。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舞有广场……在长沙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能均等地分享文化红利。
外来务工人员
出了两张专辑
推出第二张专辑,使港岛演艺集团的驻场歌手,农民工歌手华旭组合实现华丽转身。“真是做梦也想不到!”4月25日面对记者,华旭组合成员王成勇脸上笑容灿烂。
王成勇和卓善达,都是在长沙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2011年,带着心中的音乐梦想,两人结伴来到长沙。他们在芙蓉区朝阳街道租了间不到40平方米的小屋,白天送外卖、做搬运工,晚上就去地下通道弹吉他卖唱。
就在他们想要放弃的时候,2013年初,社区推荐他们参加“欢乐潇湘”海选。他们的表演让现场老师眼前一亮,芙蓉区文化馆安排专业老师给他们辅导,并帮助他们推出了原创歌曲专辑《家园情怀》。
2014年,他们更上一层楼,新创作10首歌曲,推出了第二张专辑《家在长沙》。卓善达说:“我们不是长沙人,但长沙给了我们家的感觉。”小有名气的华旭组合,如今被港岛演艺集团聘为驻场歌手。
华旭组合的成长经历,就是“让在长沙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能均等均衡地分享文化红利”的生动写照。
“欢乐潇湘·品质长沙”、“舞动星城·歌涌湘江”、“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候鸟俱乐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每个人都能走上前台,实现文艺梦想。
2014年10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名单公布,长沙为全国10个试点地区之一。在长沙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长江看来,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标准化,最终是要达到均等化,让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本土还是外来的人,都能享受到文化的快乐和幸福。
过去麻将声声,
如今满街歌舞
从牌桌到舞台,芙蓉区东宜社区居民实现了华丽蜕变。
东宜社区是一个安置小区,小区居民都是失地农民,平时无所事事,在一起就是打牌赌博。广场舞爱好者杨晓玲于是联络了几个姐妹,每天晚上在社区广场跳起来。在她们的带领下,社区广场舞队发展到了100多人。她们不仅跳出了水平,跳出了名气,还受邀到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外景拍摄现场参加表演。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长沙建起了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许多地方,过去麻将声声,如今满街歌舞。
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长沙一手抓地标性文化工程,一手抓基础性文化设施。各县(市、区)主干文化设施、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提质提效、改建新建一片繁忙。
目前,长沙共建成高标准的农家书屋1364家、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90个、乡镇文化站98个,加上原有的市县文化场馆及百余个广场和公园,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构筑起主城区和县(市)城区10分钟、中心镇和特色镇15分钟、一般村镇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4月23日晚,濛濛细雨中,长沙县安沙镇唐田新村的农民,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村里的第二届文化艺术节。这个月以来,长沙县已有10多个村和社区举办了文化艺术节。看到群众踊跃投身到活动中,快乐得像过节一样,长沙县文体局副局长沈俊深有感触:“群众真正成了创造文化的主体、演绎文化的主角、共享文化的主人。”
“一人一艺”,提升全民文艺素养
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满足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长沙提出探索“互联网+文化馆”的模式。
今年,长沙市启动文化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以长沙市群艺馆为中心馆,以9个县(市、区)文化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基层服务点,以“联盟馆”方式广泛吸纳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老年大学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加入,构建“1+9+N”的文化馆运行新模式。
到今年底,长沙将建成中心馆1个,总馆9个,分馆30个,基层服务点50个,联盟馆5个。在此基础上,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和远程艺术辅导培训系统。通过录制视频,组织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摄影、戏曲、曲艺、工艺、非遗技艺等10个门类的专家,分别开设标准化的普及班、中级班和高级班,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需求。
杨长江说,长沙市文化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成后,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均可就近便利获取艺术普及资源。今后每个村和社区的居民,只要打开终端,就能跟着专家的讲课视频学习艺术。通过精准服务,最终实现“一人一艺,全民参与”的目标,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