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耕”粮食加工 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林亲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余蓉 左丹 编辑:杨洁 2015-04-27 11:11:40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余蓉 左丹 通讯员 余学广

  一盒方便米饭,只需打开就能自动加热变成香喷喷的米饭;碾米产生的碎米粒,可以加工成淀粉糖;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可以生产出湖南米粉、云南米线等几十种米粉……这些与粮食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皆出自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林亲录。

  翻开他的成绩单,可谓骄人:牵头成立了5个国家、省市粮食深加工研发平台,主持了省级和国家级课题19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10余项,其成果经推广应用累计新增产值50多亿元。

  4月24日,刚刚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的林亲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非常谦逊:“我只做了一些平常的事。”

  湖南第一个读食品专业的研究生

  林亲录是湖南省第一个读食品专业的研究生。1992年学成毕业时,正好赶上全民“下海”潮。广东东莞的一个饮料厂向他抛来了“绣球”,给出了“月薪3000元,并提供两室一厅住房”的丰厚条件。

  而学校希望林亲录继续留校搞科研。当时学校给的工资一个月只有100多元,只是那家企业待遇的零头。林亲录想了一晚上,就决定留校了,“因为我对食品科学研究非常感兴趣”。

  不久后,林亲录被选为公派访问学者,留学瑞典隆德大学食品营养系。良好的学习条件,让林亲录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实验室。结果只一年,他就完成了博士论文课题研究。

  林亲录的勤奋聪明,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在他启程回国之际,导师以优厚条件来挽留林亲录。但林亲录却毅然选择了回国。

  一条生产线生产出几十种米线

  2002年,林亲录从瑞典回国。当时我国的水稻加工行业技术单一,许多地方丰产之后“卖粮难”,林亲录把科研领域投向了粮食深加工。

  米线,是稻米深加工的传统食品。传统的米线作坊,其卫生一直广受诟病。自动化生产不仅能让米线更卫生,而且产量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林亲录潜心研究多年后,终于在2007年推出自己研制的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并立刻得到企业的欢迎。

  然而,中国米线种类繁多,若每一种都开设一条生产线,未免有些浪费。但各种米线对糊化温度、时间等的工艺参数的要求均有所不同。如何让一条生产线生产出多种品种,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林亲录便带着行李住进了企业,整夜整夜地守在生产线上做科研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5月,一条能生产几十种米线的自动化流水线已经投产,并完成销售1000多万元,还将远销至东南亚地区。

  我省是稻谷生产大省,稻谷去壳过程约有15%左右的碎米产生,这些碎米大部分会被拿去喂猪,非常可惜。

  林亲录琢磨,能不能把它们转化成淀粉糖呢?说干就干,为找到高活力的转化酶,林亲录在实验室一找就是3年。2011年,碎米转化淀粉糖整套工艺完成,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一等奖。

  一盒方便米饭是他的教学道具

  投身科研的林亲录并没有忘记,自己首先是个老师。不管多忙,他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1000学时以上,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科研不影响教学,相反,科研能提高教学效率。”林亲录上课,更愿意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者问题带进课堂,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他的科研成果方便米饭,便是这样一个道具:一盒方便米饭,在学生面前打开,过几分钟,就变成了香喷喷的米饭。其神奇之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很多学生在课后自己跑到实验室,也尝试做出一模一样的东西。知识传授、科研精神的培养,都在不自觉中完成。

  林亲录还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努力搭建科研平台。这几年来,食品学院相继构建了“稻米副产物及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粮油深加工与品质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重量级研发平台。3年多来,这些平台共为国内诸多粮食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百余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余蓉 左丹

编辑:杨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