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当前已经进入文化创意时代,文化引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引擎。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在工作中把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引导更多人做文化的新型“创客”。全省文化系统要带头做好“创”字文章,积极推动湖南文艺繁荣发展。
坚守创作生产之本
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这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要树立为民导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融入到血脉当中,体现到创作生产各个环节,落脚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年初,我们开展了“我是评委—寻找全国舞台艺术观众评委”活动,将从全国评选一批观众评委,真正把作品评判的话语权交给人民。要弘扬核心价值,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总要求,用作品真实反映国家的深刻变化,反映时代的改革发展,反映群众的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要改善文化民生。按照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努力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坚持重心下移,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欢乐潇湘群众文化、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等文艺惠民工程,深受群众喜爱。今年将举办第五届湖南艺术节。
挖掘文艺创新之源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不竭源泉。要在继承传统中开展文艺创新,从中华文明、湖湘文化丰富多彩的资源宝库中去寻找题材来源、文化基因、创作灵感,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广泛开展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扎实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去年,我省在148所学校“一对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涉及220个非遗项目。要在完善机制中激活文艺创新。着力建立富有效率与活力的文艺生产运行和扶持机制,扶持打造一批文化“创客码头”、“创客空间”。目前,我们采取了增加创作扶持资金、完善扶持办法、组建专家委员会、面向全国征集舞台剧本等系列措施,就是要增强艺术创作活力。要在加强文艺传播中推进文艺创新。充分借助“互联网+”来拓展空间、改进方式、丰富内容,实现艺术和技术的集成,增强文艺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去年来,我们在省厅增设信息宣传中心,开通了文化微信、官方微博。
夯实作品创优之基
创作优秀作品,必须修炼内功。否则,文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生活是文艺的源泉。要自觉深入全面深化改革第一线,深入“四化两型”建设最前沿,善于从社会现实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和诗情画意,用深切的感受和充沛的激情去催生精品力作。要遵循规律,加强引导。用规划来引导、指导创作生产。今年我们已经制定出台了《湖南省2015年—2020年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划》,制定了重点题材创作、地方戏曲振兴等七大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推出15—20个重点剧目。积极搭建社会参与文艺创作平台,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支持民间艺术团体,出台扶持民间艺人的措施。要注重培养,集聚人才。优秀作品的创作,主要取决于优秀的人才。要以实施文艺名家、素质提升、结对帮扶、名师传艺、文艺普及等五大工程为抓手,壮大艺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培养5—8名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名家,集聚300名中青年文化拔尖人才。
开辟文化创业之路
文化具有社会与经济双重属性,国运昌盛,文运必兴。当前,政策支持和群众需求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创业的沃土。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创作出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优秀作品。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牺牲社会效益。同时注重发挥产业功能,研究文化富民的方式、载体和途径,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增强文化发展硬实力。我省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天门狐仙》就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好例证。必须积极探索文艺新业态。要进一步推进文艺与科技、旅游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搭建艺术品网上交易平台,推广网上精品剧目展播,扎实推进数字文化建设。目前,我们已建成湖南地方戏剧、红色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镇古民居建筑等多媒体资源库,为文艺创作及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平台。
(作者系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晖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