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8日讯 长沙一药品公司总经理助理从公司配发的旧电脑里意外发现了另一公司的商业机密,勒索对方称“不给80万,网上公布你们的机密。”(详见本报5月8日A09版)。三湘华声金牌律师团2015年第一季“企业网络维权”的报道见报后,众多企业经营者今天致电本报吐槽,各种奇葩事让记者哭笑不得:有客服设错折扣一夜损失10万,有代理商诉苦一张图片就导致自己的产品滞销……而这些老板们都说到同一个问题: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众多便利时,遇到麻烦却不知道该怎么维权。
一条网络谣言
让产品无人问津
刘辉(化名)是某奶粉品牌的湖南代理商,他告诉记者,去年9月一名顾客来店里退货,声称自己一岁多的女儿乳房变大,认为奶粉里有激素。
“我第一次碰到这种事,不知道怎么处理,结果第二天顾客在微博上发出一张图片称小女孩乳房发育是奶粉的问题,随后这条微博被大量转载。”于是刘辉的公司赶紧将奶粉送去国家质监局检测,结果证明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更令人郁闷的是,当企业拿着检测报告找到消费者时,一见面对方就道歉了,说医院证实了孩子出现乳房发育是因为使用的外用药膏导致,但就是这么个乌龙事件直接导致他的事业遭受重创,整个企业的品牌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网传没预售证
引发大规模退房
相比而言,长沙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张先生更郁闷,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楼盘在去年上半年开始销售,当时楼价正一路走高,形势大好。结果突然在网络论坛出现大量的谣言帖,称自己的楼盘拿不到预售证,买了房子钱就打了水漂。
尽管张先生多次发布公告,但远远没有谣言影响大,随后还真有不少购房者相信了,陆续来售楼部退房,整个营销部都懵了,怎么解释都没用,销售业绩一路下滑到了下半年楼市退烧,企业资金链愈发紧张,几乎就真把自己逼到墙角了,“一条网络谣言就能搞垮一家企业,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客服设错折扣
一夜损失10万
长沙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陈女士来电讲述自己的遭遇则让记者哭笑不得,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员工在凌晨将商品设置成1.5折销售,然后大量的网友蜂拥而至在短时间内按照1.5折下单,第二天自己上班才发现损失超过10万元,而那名犯错的客服已经失联了。
“经过核对,发现大量的订单都是长沙本地的,其中还有多笔万元的单笔大额交易,我们只能猜测是客服故意将价格设置成1.5折,然后让朋友来下单,如今面对十几万元的损失,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陈女士说。
权威说法
网络危机的爆发
有规律可循
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传媒精英俱乐部秘书长魏慧章表示,在一次网络危机中,如果企业没有完善的危机管控能力,不能在危机发酵时控制影响范围,在谣言大范围传播前阻断传播渠道,并及时进行专业的危机公关,最大限度减少伤害,那么企业很难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
长沙市政协委员、湖南普特律师事务所主任曾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自己代理的大量企业的法律诉讼或多或少都与网络有关。实际上,企业的网络危机从出现苗头到危机爆发,中间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果企业熟悉网络危机酝酿发酵的规律,是可以在危机应对中占据主动地位的。
企业的一次网络危机,首先大多是由一条刺激性的谣言引发的,谣言帖因为符合人们或同情或厌恶或喜欢凑热闹的心理迅速引来一大波围观潮,随后大量的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开始自发转载和扩散,这时如果企业一旦言语不当,将迅速引发舆论的指责,企业开始陷入被动。
■记者 潘显璇
互动
遇网络危机
请联系我们
若你或你的公司也遭遇过类似危机,可拨打三湘都市报新闻热线96258,或通过本报微信公众号Hi都市报和新浪微博@Hi都市报联系我们,我们将联合金牌律师团为你提供法律援助。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潘显璇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