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段云行 通讯员 康承贵
生活巨变,高楼淹没了小院,机器替代了手工。篾匠、打铁匠、阉匠、补锅匠……曾经牵系着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匠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在新化县吉庆镇宋家岭村,86岁的彭中山老人的一手篾匠绝活,仍挥洒自如。从父辈那里学会做竹器起,至今他已做了72年。
四面环山,山上有竹,竹中夹树,爬上海拔700米的宋家岭,犹如置身一片绿色海洋。5月5日下午,记者沿山间小道,辗转找到手工竹器制作传承人彭中山。彭老正坐在家里的长凳上,一手执篾刀,一手拿竹子,埋头认真地剖着竹片。屋里堆放着许多竹制品,品种应有尽有,除了普通的竹筐竹篓外,还有竹编的躺椅、簸箕、鱼篓、蒸笼,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竹器。
彭老年纪虽大,但耳聪目明,介绍起他编的竹器来如数家珍。彭老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篾匠,彭老14岁跟父亲学手艺,一只竹篓,一把篾刀,几片小刀,在宋家岭上及周边村庄闯荡。70多年时光里,把一个竹海世界编织得异彩纷呈。
精湛的手艺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使得彭老的竹具远近闻名,很多人慕名而来,请他去上门做活,编织的竹具数以万计,有的竹具使用了两三代人还在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彭老不再出门揽活儿,一般都在家里编织用具,让家里人拿到集市去卖;有时也有上门购买的;还有送原材料上门,要彭老帮编织,然后付工钱的。
“我跟着父亲学的篾匠,也算是一门祖传手艺了。那个时候虽然学手艺只用了一年,可是在接下来的70多年里,我才慢慢摸索到一些真正受用的‘诀窍’。” 彭老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编制竹具的人确实不少,但像他这样全面,而且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方圆几十里找不到几个。“我的崽女都已长大成家,有的孙子也成了家,他们都在外面打工,没有一个人愿意跟我学篾匠。现在我最大的心愿是能找到一个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云行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