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个最美家庭的最美故事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苏莉 编辑:杨洁 2015-05-17 08:55:36
时刻新闻
—分享—

  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最美家庭”?

  是用30年不离不弃的陪伴,书写“相濡以沫”的曾令超和蒋妹一家;

  是守望相助,推己及人,四世同堂爱心接力的何利群一家;

  是精忠报国、诗书传家,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的吉湘林和邓靚一家。

  分享5月14日受到全国妇联表彰的我省3个“最美家庭”故事,感受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现代家庭文明新风。

  30余年来,她为失明丈夫读书报千余万字,誊抄文稿600余万字,帮助丈夫出版10本专著——

  盲人作家的功勋章,

  妻子不止一半

  湖南日报记者 苏莉

  5月14日下午,参加完全国妇联“最美家庭”表彰大会,蒋妹匆匆赶回湖南。她不放心家里的老伴。

  30多年来,蒋妹已经成为老伴曾令超的眼睛。

  1981年12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33岁的新宁县法院干部曾令超的命运。

  这天,曾令超带新招收的4名干警去县人民医院体检。当他们到达医院时,一个腰缠炸药的歹徒正挟持医院的一名收费员行凶,身为法官的曾令超挺身而出。亡命歹徒却在此时拉响了炸药,一声巨响之后,歹徒与收费员当场身亡,曾令超倒在了血泊之中。

  当休克了三天三夜的曾令超从死亡线上挣扎着苏醒后,发现自己双眼失明了。

  从此,妻子蒋妹不仅担负其照顾曾令超生活起居的任务,还成了丈夫的“眼睛”。

  曾令超原本对文学颇有兴趣,身体恢复以后便萌生了写作的念头。

  为了方便失明的丈夫写字,蒋妹买来一块塑料薄板,在薄板上精心割出均匀相等的横格来,曾令超写字时就按照格子摸索着写。即使如此,写出来的字还是像“天书”。为了认识丈夫写的这些“天书”,蒋妹就像教启蒙的孩子一样,教曾令超从简单笔划的字开始进行练习,她却站在一旁,认真研究他走笔的规律,努力辨识他写出的字。记不清多少次,曾令超花了许多功夫“写”出来的文字,蒋妹却辨别不清,急得曾令超大发脾气。

  经过3个多月的磨练,蒋妹终于看懂了曾令超写的“天书”。从此,除了教书上课、备课;带儿女、干家务之外,蒋妹又多了一项工作:誊写曾令超写的“天书”。

  曾令超每写好一篇文章,蒋妹就誊抄两份,一份留底,一份向外发稿。一个人常常忙到晚上12点以后。

  为了激发曾令超的创作灵感,蒋妹又主动承担起替曾令超读书念报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蒋妹给丈夫念读的各种作品、报刊、文章、教材达到1000多万字。

  在妻子的鼓励下,曾令超的创作欲望日渐强烈。1993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调动》出版后,见诸于各种报刊的作品越来越多,并接连不断地获得全国性的大奖。“盲人作家”的名气越传越远。

  30多年来,曾令超先后发表作品近300万字,出版诗集《铸造太阳》、长篇纪实文学《警魂雄风》、散文集《人生在世》、长篇小说《跋涉光明》、《天平至上》等10本书。曾令超成为全国首个盲人国家一级作家,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30多年来,蒋妹为丈夫誊抄的文稿超过600余万字,手稿有近一人高。老曾感慨地说:我这个“盲人作家”的功勋章,妻子不止有一半!

  伯父膝下无儿女,他们悉心照顾16年,养老送终——

  守望相助,

  四世同堂爱心接力

  湖南日报记者 于振宇

  今年66岁的何利群是汝城县土桥镇周家村村民,丈夫周家训曾是村干部,夫妻俩育有2子,一家上下11口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年轻时,周家训曾是生产队长,改革开放初期,一直从事祖传的洗衣刷子手工艺制作,挣钱养家糊口。而何利群负责照顾一家老小吃喝拉撒,耕耘6亩责任田。

  除了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夫妇俩还照顾未成家的弟弟和未生育的伯父夫妻,最多的时候,要靠夫妇两个人的劳动,供养13口人的生活。特别是夫妇两个悉心照顾伯父16年、为其养老送终的事迹,最让人动容。

  “老伴早在1972年就去世了,伯父膝下无儿女,加上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很清苦”。自何利群过门后,主动说服周家训,承担起抚养伯父的任务。“一个外人有困难,都有人帮助,家里人凭什么不善待。”

  老人去世前几年,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何利群夫妇每天为老人端茶喂药,整理床铺、扶老人上厕,有时候老人大小便失禁,他们就一遍遍地洗,一次次地换。

  怕老人长期卧床生褥疮,何利群夫妇定期给他擦洗身体,经常扶着老人家晒太阳,带着邻居陪老人聊天解闷,排遣他的烦闷情绪。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6年。“家训和利群待我像亲生儿子一样好”,16年中,老人逢人就说这句话。

  1998年,老人带着幸福的微笑逝世了,何利群夫妇按照本地习俗,全力操办老人身后事。

  守望相助,推己及人。夫妇的爱心还体现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每个月何利群还带着三个孙子、孙媳妇以及3岁曾孙去村里“五保户”家嘘寒问暖,买油米药品相送。2001年以来,当得知许多空巢老人孤单寂寞,何利群就义务组织几个要好的老姐妹们成立了一只乐队,先后到各村以及全县各家福利院表演30余次。

  “要知恩图报,过去我们日子苦,现在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何利群夫妇就是这样说给子孙听,做给子孙看。在夫妇俩爱心的感染下,子孙也热心公益。

  两个儿子自主创业,小有成就。2007年,大儿子周建军见到本村80多岁的奶奶何付玉肩扛手提往家里运米,发现是通村路损坏导致车辆无法靠近,毅然出资12万元,硬化了两条巷道,方便乡邻们进出。

  2014年3月,土桥镇率先在全县启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家出动劳力60余人次清扫,除了垫资3万多元新建地上垃圾池5个,还购买35个移动垃圾箱,改善村卫生环境。

  “当付出不求回报,当懂得了感恩,就能收获幸福,如果家庭成员都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幸福的家。”何利群说。

  这一家子,有一个英雄的警察父亲,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英雄警察背后的温馨家庭

  湖南日报记者 苏莉

  “我们只是亿万人民中的一分子,干不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就行。”妻子邓靚这样解读自己这个小家。

  事实上,半年前,当警察的丈夫吉湘林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2014年11月13日17时许,一名男子携带瓶装汽油在衡阳市雁城路68号居民楼三楼一房间内扬言纵火自杀。接到报警后,衡阳雁峰区广场派出所副所长吉湘林立即带领值班民警赶到现场。

  此时,扬言纵火的男子坐在地上,左手拿着装有汽油的塑料瓶,右手拿着打火机,情绪非常激动。为防万一,吉湘林立即安排民警迅速疏散群众,准备湿棉被随时灭火,自己则一边做该男子思想工作,一边慢慢向男子靠近。

  做了半个小时的思想工作,该男子依然不听劝阻,突然向屋内和吉湘林身上抛洒汽油并点燃打火机,“轰”的一声,火花四窜。吉湘林见状,抱着湿棉被毫不犹豫扑了上去。

  吉湘林用湿棉被盖在男子身上,自己却成了一个“火人”。当他被随后赶到的消防官兵救出时,还不忘艰难地告诉施救人员:“屋里还有一个(纵火男子)!”

  吉湘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尽职尽责”4个字。身为警察妻子,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邓靚已经习惯了这份牵挂。

  邓靚和丈夫都喜欢看电影。有一次,两口子相约周末去看美国大片《敢死队》。看到一半,吉湘林接到电话说临时有紧急任务,留下邓靚一个人在电影院看敢死队。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是吉家奶奶的生日,一家人既团圆又给奶奶做寿,吉湘林却要执勤,要保证家家平安团圆。2月14日情人节,是两口子的结婚纪念日,邓靚想要浪漫,吉湘林却要执勤,要保证有情人个个平安浪漫。从元旦到年三十,人民凡是过节,人民警察必须执勤,保证人民平安过好节。

  慢慢的,邓靚习惯了。她能做到的,是照顾好女儿,照顾好家庭,默默支持丈夫。

  2014年,两口子拿到新房的钥匙,打算用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好好装修一下这个小窝,吉湘林给妻子发话了:你是学美术的,我对老婆的设计没有任何意见,你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这一表态,家里装修成了邓靚一个人的事。她“责问”丈夫:“你是要把我锻炼成女汉子吗?”

  吉湘林哈哈一笑,打趣道:“我是锻炼你独立自强,你还得谢谢我吧!”

  结婚7年,邓靚和丈夫总是相互理解,相敬如宾。这对夫妻,一个出生于军人世家,一个成长于书香门第。精忠报国,血性担当,重忠诚,讲责任,一心为公,是吉家的家风。诗书传家,重爱心,讲孝悌,慈悲为怀,天下为公,是邓家的家风。

  邓靚说,他们要把父辈传承的家风发扬、传承给下一代。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苏莉

编辑:杨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