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戴“蓝色贝雷帽”的湖南战友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辉 编辑:王娉娉 2015-05-29 11:28:58
时刻新闻
—分享—

  制图/张杨

  胡红章与边境村的孩子们在一起。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曹辉 通讯员 蒋睿

  他们是中国的军人和警察,却在异国他乡保卫着当地群众的安全。

  面对暴徒和劫匪,他们勇敢、果断、毫不留情。面对遭受困苦的人们,他们送上无上的关怀和温暖。

  他们身着蓝色戎装,头顶蓝色军帽和头盔,肩上别着联合国的图标。

  他们就是护卫一方平安的联合国维和人员。大家给他们取了个别名叫做“蓝色贝雷帽”。

  5月29日,是第13个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日。在湘潭,曾经有过3名驻扎非洲的维和军人和警察。他们用自己的赤诚和坚毅,赢得了当地人民的齐声赞誉。

  胡红章:枪林弹雨中的考验

  【人物简介】

  1972年3月生,湖南湘潭人。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西非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一年,用图片和文字真实记录维和民事警察的点滴,著有《蓝色贝雷帽——利比里亚维和日记》一书。现供职于湘潭市公安局。

  “利比里亚是一个禁止民间持有枪支的国家。但由于刚结束内战,民间有大量流散的枪支弹药,成为武装抢劫案件多发和社会不安定的主因。我维和的那一年,利比里亚共发生武装抢劫案件1500多起,其中持枪抢劫就有300多起。” 胡红章在非洲利比里亚参加维和一年,谈起利比里亚的印象,他用贫困、动乱、危险6个字概括。

  在中国维和部队出发前,胡红章通过了严格的联合国“SAT”英语考试,还在国内通过了高强度的体能和军事素养训练,接受了严格的急救和野外生存培训,为可能发生的受伤、甚至牺牲做好了各种准备。但是,当横飞的子弹挟着残酷的死亡气息扑面而来时,他才真正感受到,危险原来如此之近!

  2012年6月初,几次大规模的武装袭击和枪击事件,让利比里亚与邻国科特迪瓦边境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由于科特迪瓦前政府刚刚倒台,原政府军以及流散的一些武装分子多次持枪进入利比里亚境内对多个边境村镇进行抢劫、骚扰,致使多人伤亡,有的村子一夜间被洗劫一空。由于科特迪瓦前总统是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武力威慑下才交出政权的,所以他们的枪口,也对准了维和部队。

  6月8日晚9时,在科特迪瓦PARA地区又爆发了激烈枪战,由联合国维和部队和科特迪瓦政府军组成的巡逻队在丛林中遭到伏击,一名法国的维和士兵身受重伤,在护送这名受伤士兵前往医院的途中,该支巡逻队再次遭到至少200名武装分子的伏击,漆黑的夜幕中,AK47等重型火器从密林中的各个方向射向维和士兵,7名维和士兵倒在了血泊中。此后连续几天,枪击事件在利比里亚几个边境村接连发生,村民被迫离开家园大规模迁移。

  经过调查证实,这些烧杀抢掠的非法武装分子主要来自支持科特迪瓦前总统的武装力量和利比里亚雇佣军。在利比里亚River Gee州与科特迪瓦边境交界处,是一大片非洲原始丛林,属于“三无地带”——无政府机构,无警察,无移民局。在这个地带中,秘密驻扎着一个科特迪瓦反政府武装训练基地。胡红章和战友将这一消息及时向上级汇报,在中国维和警察的协调和呼吁下,利比里亚警察总部于6月13日增派一支装备精良的15人ERU特警队进驻边境。

  胡红章和几名中国维和人员参与了护送15名ERU特警队员进驻边境的行动。在穿越原始丛林时,车辆在泥坑、草地以及水塘中跋涉,随时有熄火抛锚的可能,还要提防不法武装分子随时可能从密林中射来的冷枪暗箭。中国警察毫不畏惧,沉着机警,成功地将15名特警队员安全送达边境。特警队员们和当地群众都向中国警察竖起了大拇指,一个劲地称赞:“中国警察!Very Good!”

  这样的经历,在胡红章进行维和的这段时间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世界领略了中国警察,领略了湖南警察的风采。

  纪律明:无情的战争,呼唤和平

  【人物简介】

  1984年8月生,原籍山东烟台,生于湖南湘潭。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西非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一年,曾供职于湘潭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现在英国留学。

  “我工作的地方叫警察学院警务能力建设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利比里亚本国的警务教官提升其工作能力与职业技能,而我主管的工作是从挪威同事那里接手过来的基础培训的协调管理工作。”纪律明告诉记者,到联合国任务区工作,需要适应的不仅仅只有新的工作内容和语言,还有多元的文化,也有些猝不及防的心灵上的冲击。

  在刚到任务区的那段时间,每周三、周五,纪律明总能在工作地点附近的一块土坪里看到一群人在踢球。然而,所有的球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双手拄着拐杖,用仅有的一条腿踢球,守门员虽然有脚但却没有手,球来了,全靠躯干和脚挡球。

  “看到这个画面我很感动,但也非常疑惑。”纪律明说,感动是因为这些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态度,疑惑来源于这些残疾人为何而致残。有一天,纪律明和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聊天攀谈,聊起球场上的残疾青年。

  “那位年长的非洲老人,皱着眉头,眼神里有一种恐惧,不情愿地向我诉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那个时期,为了争夺利比里亚的政权,两派武装势力残酷争斗。为了征得更多的士兵,他们在途经的每一个村落,挑选能拿得动枪的人,不少是几岁大的孩子。他们野兽般地闯进村子,把村人集中,挨个拷问。被选中的人有两种选择:加入!那就当场杀死一个同村的人并吃他的肉;如果不加入,也可以,要么砍手要么砍脚,要么挖瞎眼睛。目的很简单,残废了,敌对一方也征不了。大量的人就成了残疾,大部分是孩子!

  “14年的内战结束了,那些残疾孩子活下来的,正是在操场上看到的这些踢球玩耍的年轻人。”听了这个故事,纪律明的头一下懵了,他怎么也无法想象,在街上那么多乞讨的盲人,原来也是这场血腥内战的受害者。

  这个国家怎么办?一股沉重的心思,压上心头。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国家历经战争之车的无情碾压,倒退的何止是百年?“所以说,维和经历对我而言,确实是一次心灵之旅。它让我更加深切地了解到和平多么珍贵,自由来之不易,更让我们呼唤和平的橄榄枝早日深植在世界各地。”纪律明深情地说。

  朱亚军:中国工兵,真正的朋友

  【人物简介】

  1984年6月生,湖南双峰人。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在刚果(金)执行国际维和任务,被授予联合国维持和平勋章。现供职于湘潭市公安消防支队法制宣传科。

  2006年8月17日,朱亚军和其他174名战友飞抵刚果(金)。低矮潮湿的茅屋、衣不遮体的妇女、用赤脚走路的人群,是朱亚军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用他的话说:“满目疮痍来形容这个国家一点都不为过。”

  “在这个国家,许多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食不果腹。”刚果(金)人的生活质量给朱亚军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有一天,我被安排了出勤任务。在吃午饭时,居住在周围的妇女和孩子凑了过来。那饥饿的眼神就好像个把月没有吃过东西一样望着我们,让我内心非常难受,我把指挥部发给我一天的干粮——两个面包、两盒饼干、两盒牛奶、两瓶果酱、两个肉罐头,分了一半给一个叫Moru的老妈妈,看着她分给她的4个孩子吃,我心里真的非常开心。”

  由于被其他妈妈和小孩看到了,200多人把朱亚军和他的战友团团围住,还差点被饥民“群起而攻之”。为了尽快脱身,随行的胡世桥分队长启动紧急预案才把朱亚军从人群中拽了出来,所有的中国维和人员全部躲进施工机械的驾驶室,几个小时后才甩脱。

  回到住处,朱亚军受到了严肃批评。为此,他感到相当委屈但又十分无奈。“没有想到在非洲,做好事还不能做。非洲这样的生活,何时才是个头,真心希望他们早日摆脱战争、饥饿和疾病的困扰。”

  刚果(金)大部分地区位置在北纬4度到南纬4度间,属赤道气候区,湿热多雨。“除了饥饿,随时出现的地质灾害甚至一些最为微小的生命个体就会要了你的命。” 朱亚军告诉记者,刚果(金)是世界上疟疾、霍乱两大传染病的高发区之一,当地的蚊子身上都带着疟原虫,一旦被叮咬次数多了,就可能导致发病。距中国营地400米远的政府军,仅在他来的前一年就先后有5人死于这两大疾病。为此,除了对周围环境的蚊虫细菌消杀外,士兵们在出国之前就已经接种16次疫苗,每周都要吃一次从国内带来的防疟疾药品。

  “在刚果(金)维和的那段日子累是累,但是每每听到当地的群众竖起大拇指说‘China good’(中国是好样的),我和战友的心里就感到特别欣慰。”

  随着雨季的来临,刚果(金)境内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开始频频出现。

  一天,朱亚军所在的部队接收到情报:“距离基地40多公里外的村落发生了泥石流!”准备好抢救设备后,朱亚军和战友迅速赶到了现场。

  “我们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山体滑坡冲下来的泥石流,估计有6000多方,而且很多区域还不宜机械操作。”为了尽快清除土方,朱亚军和战友经过两个昼夜的奋战,人工清理灌木和路面积土,再用机械和车辆全部拖到了其他地方,并且对泥石流山坡进行了加固。

  “刚果(金)的局势非常乱,不要说是大人,就连小娃娃手里拿的都是AK冲锋枪,随便谁都可以乱开射,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施工时还要担心是否有炮弹炸过来。”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他们轮流值班以防随时受到当地恐怖分子的袭击。

  “饿了啃口野战干粮,渴了喝几口凉水,几乎不眠不休、通宵达旦,奋战了两天,说实话挺累的。但是看到周边围满了老百姓,我们施工多久,他们就在边上围观多久,不时地向我们伸出大拇指,顿时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朱亚军还告诉记者,一直和他们并肩战斗的当地官员,激动得热泪盈眶,向他们的指挥长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解了我们整个村落的燃眉之急,中国工兵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链接:

  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日

  联合国大会2002年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29日定为联合国国际维和人员日,以表彰曾经参加和正在参加维和行动的人员的高度职业操守、奉献精神和勇气,并悼念为和平事业而献身的人员。之所以选择5月29日,是因为1948年的这一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负责监督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执行停战协定。这是联合国首次开展的维和行动。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根据安理会或联大通过的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它的目的是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或再起,从而为实现政治解决创造条件。

  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有两种形式:派遣军事观察团和部署维持和平部队。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建立一支多国特种部队。同年11月,联合国第一支紧急部队开始在苏伊士、加沙、西奈地区部署。这是联合国第一次派出维和部队。

  目前,联合国在全球共担负着多项维和任务,有超过11万来自120个国家的维和人员部署在世界各地的冲突地区。因对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联合国维和部队曾荣获1988年诺贝尔和平奖。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曹辉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