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委
夏义生
胡光凡
刘学
潘一尘
陈善君
谢子元
龚旭东
刘开云
欧娟
图/张杨
■编者的话
展现“文艺湘军”的新美画卷,讲述湖南文艺家和作品的新故事。5月5日至5月23日,湖南日报策划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春天的交响——文艺湘军创新录》,系统梳理和总结湖南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等10多个艺术门类的创新成果,引起广泛关注。
5月28日,省委宣传部举行“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座谈会,邀请省会部分文艺专家对当前文化报道提出建议。他们既有对这组专题系列报道的热切点赞与评价,也有对文化宣传的深层思考与寄语。本报特撷取精彩观点,与您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陈薇 整理
用心 用情 用力
湖南省委宣传部巡视员 魏委
“春天的交响”是一次很有分量、非常成功的文化报道,创意好,策划好,内容好,形式活,效果好。
一个地方文艺繁荣与否,要出人才出作品,同时也要有人推介。湖南日报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一次很有分量、非常成功的文化报道,创意好,策划好,内容好,形式活,效果好,引起了广泛关注。
湖南日报是文艺宣传非常重要的阵地,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主流媒体的一面旗帜。高层主动策划,团队专业敬业,让我对湖南日报充满期待。干好一件事,如果用心、用情、用力,没有理由做不好。
湖南文化是题材富矿,内容非常丰富。建议形成一个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征集文化报道的题材线索。进一步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在选题、采访、写作上,精益求精。进一步加强沟通。建立沟通的机制和平台,让文艺单位和文艺家与媒体记者更好对接。进一步建好文化报道队伍。
吹响“文艺湘军”再出发的号角
湖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秘书长 夏义生
“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吹响了“文艺湘军”再出发的响亮号角,对于我省文艺创作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具有导向性意义。
“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全面检阅湖南文艺创作的新成果,总结湖南文艺的新经验,展望湖南文艺的新期待,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值得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历程,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文艺湘军”几次集结,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都是依靠创新。
湖南日报策划此次系列报道,对于扭转娱乐新闻占据主要版面、低俗之风屡禁不止的文艺报道局面,具有示范性意义。此次系列报道吹响了“文艺湘军”再出发的响亮号角,对于我省文艺创作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具有导向性意义。
不能用“采风”取代“扎根”
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 胡光凡
文艺家深入生活,要真正把根扎下去,万不可用“采风”取代。
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我省一些成就卓著的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经验,大致有五种方式:“周立波式”,回到故乡,建立生活和创作根据地;“未央式”,年轻时即投身伟大时代的激流,参加血与火交织的抗美援朝战争;“谭谈式”,矿工、战士出身,并先后在冷水江和益阳市挂职多年;“白诚仁式”,数十年如一日,走遍三湘四水,进行深度采风;“韩少功式”,在事业高峰时虚位去职,居住在湖南汨罗山村,把自己还给生活。他们的经验和成就证实了一条真理: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产生精品力作、攀登艺术高峰的基本规律和必由之路。
但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大家乐于谈采风,而扎根却只是一句号召式的口号。采风当然很好,但一般性的采风与扎根比,在深入生活、拥抱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深度、厚度和力度上,是有区别的。文艺家深入生活,要真正把根扎下去,万不可用“采风”取代。
一部浑厚大气的交响诗
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刘学
“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是“打组合拳、播连续剧、讲好故事、传正能量”媒体传播策略在党报的生动实践。
湖南日报的文化报道一直做得很好,有追求、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而此次“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全景展示湖南文艺的壮美画卷,开我省媒体文化报道先河,是“打组合拳、播连续剧、讲好故事、传正能量”媒体传播策略在党报的生动实践。
这一系列报道特色鲜明:立意高,以创新为主题,对湖南文艺创新的成就、现状、经验、问题、趋势、举措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探讨,而且上升到理性高度,深入到规律层面;内涵丰,全景式展现湖南文艺的10多个门类,有作品,有人物,有故事,有思想;形式活,采取“主稿+访谈+评点”的方式呈现,文风生动,可读性强。总体感觉“春天的交响”是一部浑厚大气的交响诗。
主流声音 引领潮流
潇影集团原副厂长、一级编剧 潘一尘
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湖南日报发出这样的声音正当时。它告诉我们,湖南文艺界一直在不断前进。
我的第一篇变为铅字的小豆腐块文章,就是在湖南日报上发表的,我对湖南日报一直很有亲切感。
看了这个系列报道,我很振奋。湖南日报作为省内最大的纸媒平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针对“文艺湘军”这类选题,发出权威声音,传递正能量,湖南日报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湖南日报能发出这样的声音正当时。它告诉我们,湖南文艺界一直在不断前进。从领导层面的宏观指导,再到报道团队的全力出击,我从中看出了湖南报人的执着和热情。
主流的声音越响亮,引领潮流也越具有力量。
要随时保持“眼睛向下”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陈善君
新闻报道不一定非要去走基层,但要随时保持“眼睛向下”。
春天里,湖南再次吹响“文艺湘军”集结号。
“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既有点又有面,有效信息多。该报道有助于促进湖南文艺的进一步发展,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报道本身,还有一些尚可完善的地方。譬如“群众”意识有待加强。虽然是党报,但是还可以更多地关注基层群众的文艺创作。新闻报道不一定非要去走基层,但要随时保持“眼睛向下”。
盘点新成就 激扬正能量
湖南省文联文化产业处处长 谢子元
副刊是培养作家、出人才的阵地。希望湖南日报副刊今后能推出更多的文坛新人。
“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对我省文艺工作的新成就、新亮点、新举措进行了盘点和梳理,激扬了正能量。
这次报道令我感触很深,省内的文艺界特别受鼓舞、受触动。
这些年,我省文艺各领域都有可圈可点的成绩,但似乎难以形成公众关注热点,很多人甚至质疑“文艺湘军”究竟怎么了?我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于这些新成绩总结得不够,对文艺舆论引导做得不到位。这次“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的推出,对我们文艺界是很大的鼓舞。
“接地气”站上新的高点
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 龚旭东
这次报道站在了一个新的高点,也成为了一个“接地气”、“创新”的报道典型。
这个报道令我很震撼。第一是注重策划,在观念上有创新。这次报道站在了一个新的高点,也成为了一个“接地气”、“创新”的报道典型。第二是在报道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通过模块化的组合方式,造成了多视角、多层面的透视。 也有遗憾。这次报道似乎太受访问嘉宾的局限,主观性和客观性有待加强。如果此系列报道能做成一个提出问题、对湖南文艺进行把脉的启示录式的系列报道,将会更出彩。
开门办报的尝试
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 刘开云
系列报道好在策划先行,策划过程中还注重互动,举办座谈会听取专家和文艺家的意见,这是开门办报的尝试。
读了系列报道,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只要有策划,报道就能出彩。该系列报道好就好在策划先行,策划过程中还注重互动,举办座谈会听取专家和文艺家的意见,这是开门办报的尝试。
系列报道形式活泼。其中的“评点”,都是请国内权威专家,既指出湖南在某一领域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指出不足,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创作和创新。
建议湖南日报的副刊加强文艺评论,加强对重要作品和新人新作的推介。
形式新颖 评点权威
湖南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欧娟
既体现了主题报道的高端与深度,也呈现出报道所传播出来的湖南文艺春天扬鞭自奋、昂扬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春天的交响”系列报道,全面、深刻地聚焦文学、戏剧、美术、书法、影视等10多个文艺门类的发展与创新之路,谱写了文艺湘军再续辉煌的新篇章。报道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亮点多多,在数字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策划为王”彰显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报道几乎涵盖了文艺创作的各个门类,报道组合形式新颖、评点权威、品位高雅。每一版文章都很耐读,这种阳春白雪式的报道与文化报道本身所追求的典雅、清新相契合,既体现了主题报道的高端与深度,也呈现出此组报道所传播出来的湖南文艺春天扬鞭自奋、昂扬向上的社会正能量。连续18天密集推出,大气磅礴,产生了强大的社会震撼力和阅读冲击力。
■微评
作家纪红建:此报道生动、精练,有亮点,信息量大,催人奋进。
青年作家沈念:湖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对青年作家的深度关注让我们很受鼓舞,体现了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曲艺家芦克宁:“春天的交响”对湖南文艺作了一次整体的回顾和推介,从形式到內容也很详实,有思考、有思想,有一定的參考价值。
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邹健:系列报道的角度新颖,有可读性,文风活泼,比较全面反映了湖南的艺术成就。
网友“墨舞潇湘”:很少有媒体持续长时间、大版面来关注文艺创作,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真心希望媒体更加关注基层的文艺工作。
网友“遥远的天边”:湖南卫视的节目创新,在全国都有目共睹,但是在其他方面,湖南似乎就没那么拔尖了。湖南日报推出这样的报道,很有现实意义。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