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芦淞市场——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效果图。
湖南日报记者 周怀立 通讯员 段爱兰 郭灿 陈熙
35年时间,1.5平方公里面积,38个专业市场,4000个服饰代理和生产品牌,女裤产销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年交易额超过430亿元,市场触角遍及全国20多个省的230多个县(市、区),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
把这些数字串联起来的,就是株洲市芦淞服饰市场——今天驰名全国的“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女裤名城”。
从路边小摊幻化成商贾云集的大型市场群,从为生存奔波的平民百姓变身腰缠万贯的大亨,芦淞市场一直在疯长着“全民创业”的精彩故事,书写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富传奇。
眼泪,汗水,委屈;艰难,曲折,奋起——今天,就让我们从芦淞创业大潮中撷取几朵浪花,去体会潮的汹涌、浪的起伏吧。
故事一:
跌倒了,含泪爬起来
一个地道江西人,却声言要在株洲生活一辈子;46岁的年龄,却长着一张娃娃脸;只有小学文化,说起话来却充满哲理;本来有自己的生意,却偏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商会的事情上……
这些矛盾的东西“对立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叫易清芳——株洲依纯商贸公司董事长,一个屡倒屡起的坚韧的创业者。
聊起那些沉重的故事,易清芳的语气却显得很“轻松”,就像在说别人的事。
1990年,在江西宜春一家国营电器厂上班的易清芳突遇企业倒闭。20岁的花样年华,却跻身“下岗工人”行列。抹掉伤心的泪,她开起了小服装店。可店子没开多久就遇到拆迁。再次“下岗”后,为了生活,她只好摆地摊。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了正在兴起的株洲芦淞市场。
初到芦淞,她和丈夫带了2万元,谁知租个3.6平方米的门面就花了1.2万元。剩下8000元,不敢乱花,只好到较远的地方租了一间便宜房子住。
那时芦淞市场为“争抢”远道而来的进货商,商户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开始“营业”。没办法,易清芳只得两三点起床,匆匆做了早餐吃,骑自行车往商场赶,几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她没想到的是,往后的日子里,还要遭遇多次更加痛苦的生意场上的“摔跤”。
1997年初出现“暖冬”现象。不成想,“暖冬”却给她带来了生意上的“寒冬”:她经营的冬装大量积压,资金运转困难,店子濒临破产。绝望中,她决定去深圳投奔亲戚,另谋出路。
“没想到一到深圳亲戚住的楼下,就听到他们两口子在激烈吵架。没好意思‘打扰’,我们悄悄回到株洲。”多年后,易清芳这样解释那次戏剧性的回归。
回到株洲,两口子收拾心情,继续打拼,生意渐有起色,可挫折仍然如影随形:刚买了两个门面,谁知开发商突然走人,留下个半拉子工程;好不容易在另一个商场租个门面把生意做起来,短短租期一到,房主却要求一下子签10年合同,一次性交10年租金,夫妻只好换地方,但地方一换,老顾客丢了大半……
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一次次“摔跤”,一次次挫折,最终成就了一个坚强的易清芳、一个强大的易清芳——当初的下岗女工,蜕变成了如今资产几千万元的企业家、著名“依纯”服装品牌的拥有人、芦淞市场5万多江西商人的“总管家”、连续两届株洲市人大代表。
记者忍不住问其成功“秘诀”,易清芳不假思索地说:“就是两点,一是诚信比生命更重要;二是既然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
现在,易清芳把管理都交给专业团队去做。她说,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借重专业团队,她希望自己走得更远。
故事二:
8000元钱闯芦淞
“我是带着8000元钱到芦淞市场来的。要问我现在有多少资产,当然是8000元的许多许多倍了。”刘运球有些神秘地笑笑,“这算不算商业秘密,呵呵?”
刘运球来自邵阳市,现为恒星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与许多在芦淞市场书写财富神话的人差不多,他也是白手起家。有点特别的是,他是科班出身,中途放弃服装生意,绕了一圈又回来了。
1991年,23岁的刘运球从厦门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城步苗族自治县,当了县服装厂副厂长。这份安稳的工作没有留住他,不久,他成了深圳一家服装厂的打工仔,从纸样师、设计师一直做到厂长。
一个偶然机会,他“盯”上了芦淞市场。他认定,这个距家乡不远、人气很旺的地方一定有更好的商机。没有多少犹豫,1995年3月,他和妻子带着半岁的儿子,怀揣仅有的8000元积蓄,投奔芦淞。
初到芦淞,他拿出5000元钱,又加上自己的“技术股份”,与一家小型服装厂合作。1997年初,他买下对方股份,开办起当时芦淞规模最大的服装加工厂。
然而,他期待的“风生水起”并没有出现。1999年,大环境突然“变脸”,服装行业受到很大影响,产品积压,工厂停工。刘运球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绝望中,他跳出服装行业,做保健品,经营医疗器械,玩证劵、炒股票……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跳转,并没有带来预期的财富。到2003年,他的账面上只剩下不到8万元。
又到了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怎么走?几个月纠结之后,他最终决定:重拾老本行,干服装。
他用剩下的钱在芦淞市场租了一个档口,开了一家有10余名工人的服装作坊,申请注册了“永恒心”商标,专注做女裤。到2005年,已拥有27万条女裤的产销量,成为当时芦淞屈指可数的女裤生产商。
2009年,他在新芦淞工业园买下一块工业用地,建起了面积5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和员工宿舍。2012年8月,他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注销,注册了“湖南省恒星汇服饰有限公司”。去年,他的“永恒心”成为省著名商标。
“芦淞是我的苦地,也是我的福地。”他说。
故事三:
从6台缝纫机做起
见到45岁的胡忠良,第一印象是真诚、健谈。加上俊朗的外形,富含思想的观点,已看不出他出身农家的痕迹。
1986年,决意改变贫困的16岁的胡忠良,没有复读考大学,而是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走村串户贩卖农产品。以后又进入工厂当工人,还跟人学厨师、打短工,一晃就是9年。
1995年上半年,看着做裁缝的姐姐生意好,胡忠良决定进入服装行业。他倾其所有买了6台缝纫机,在老家株洲县加工童装。
“那段日子的确很苦。”谈起这段创业经历,他的语气显得有些沉重,“每天下午5点骑自行车,把服装送往20多公里外的芦淞,晚上借宿亲戚家。第二天凌晨就要送货到摊位,中午12点匆匆吃过简单的午餐,又到布匹市场进货,送回株洲县。”
如此坚持了几个月。这年下半年,他决定到芦淞市场发展。
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手上只有区区1万元的胡忠良,偏偏看中了市场地下层一个要价13万元的门面。经反复游说,一位朋友决定借给他9万元。
“你们不知道哦,那些钱全都是1元、5元、10元的,装了一大袋,数了大半天。”随后,胡忠良还贷了3万元。他清楚记得,他拿到门面钥匙后,再次打开钱包时,发现自己只有260元“流动资金”了。
尽管买了门面,生意却很冷清。贷款利息加上冷清的生意,使他到了破产的边缘。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他发现在同一商场,一楼的生意远远好于他在负一楼的门面。他果断决定,把负一楼门面转租别人,花高价在一楼另租门面,做男装生意。半年后,他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万元。
几番沉浮使胡忠良感到,必须有自己的品牌,生意才会长久。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转战芦淞市场具有优势的女裤行业。2008年,他注册了“嘉顺”女裤品牌,成立了嘉顺服饰有限公司。
“从那时起,为了跟上时代潮流,我先后5次更新设备,目前的设备是全国最好的。”他介绍,今天的嘉顺公司拥有100多名员工,年产女裤30多万件。在女裤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的胡忠良,被公认为芦淞女裤行业的领头羊。凭着行业影响力,他已经多次牵头举办株洲女裤发展高峰论坛。
“我与我的同行们认为,我们有信心把株洲建成全国女裤电商供货基地。”他认为,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也许并不遥远。
故事四:
就叫“七十二变”
在网上搜一下“七十二变时尚屋”,可以找到66.9万多个相关结果。
2012年,“七十二变时尚屋”店铺获评淘宝网“淘宝粉丝最喜爱的店铺”,女装内衣类销量排名全国第七,当年“双十一” 单日销售额突破600万元,这是迄今省内单铺销售最高纪录。
很少有人想到,这个与时尚相伴的知名网店就在芦淞市场,其掌门人是一个貌不惊人的株洲青年。
他叫罗威,今年38岁,有12年电商经历,属株洲市最早从事电商的那一批人。
18岁时,他作为职工子弟进入株洲冶炼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是电脑改变了我的人生。”他说。2003年的一天,他在玩电脑时发现,居然有人在网上卖自己编织的毛衣。于是,他与妻子商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网上卖点自己的东西,赚点钱贴补家用?
说干就干。两口子拿出800元,到市场进了一些手套袜子,贴到网上卖。那时还没有“淘宝网”,他们通过“易趣”与客户联系销货。那时也没有现在的物流和支付宝,他们就一趟趟去邮局发货取款。
2003年,淘宝网诞生,他决定在淘宝网建一个网店。
开店第一步,他决定给网店起个好名字。
“我清楚地记得,2003年12月2日,我正与爱人坐在电脑房冥思苦想,给网店起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边想边胡乱敲着电脑。突然,电脑里响起蔡依林歌曲《七十二变》的旋律。我眼前一亮,就叫‘七十二变’!”谈起店名来历,罗威记忆犹新。
依靠芦淞市场花样繁多的女装,“七十二变”的生意越来越好。2005年,他聘请了第一个员工。2009年,他不顾父母反对,从工厂辞职,全力打理网店。
创业艰难。为了生存,他没日没夜干,上厕所也要尽快,因为网上还在与顾客聊。与工厂的安逸稳定比起来,这是另一个世界。残酷的竞争、高强度的工作,使他很多次都想过放弃,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他带领着一个70人的团队,网店日流量在2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额达到7000万元,是芦淞目前最大的服装电商。
去年,七十二变服饰有限公司成立。昔日小店主,成为实力不俗的“董事长”。但罗威不敢掉以轻心。他说,电商门槛低,进的人多,淘汰的也多。如果3个月不改变,就会被淘汰。为了保持网店点击率和销售额,他每天至少要砸进2万元广告费,一年就是好几百万元。
“我有个梦想,就是把整个株洲的网上市场带起来!”记者临行前,罗威加重语气说了一句。
故事五:
放弃百万年薪后
“我花4000万元,就为了做这样一件不一样的衬衫。”在芦淞湖南中孚尚鼎服饰有限公司“勿用”男装展示店,公司董事长徐康拿起一件衬衫说。
这的确是一件“不一样”的衬衫。用料是全球最优质的苎麻、棉纱与真丝,样式上将中式元素融入国际流行时尚样式里,制作的每个细节都很讲究。比如纽扣,仅所用材料就有布、玉石、陶瓷、紫檀木、银等10多种,制作精美,堪称艺术品。
“我的理想就是将衬衫做到极致。”徐康抚摸着这件衬衫,底气十足。
谁能想到,这个做出了“极致”产品的企业家,两年前还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
从湖北洪湖走出的徐康,1998年从中国纺织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浙江温州当职业经理人。在12年里,他从底层管理员起步,成为年薪百万的CEO(行政总裁)。但这种高薪、稳定的生活,因为一次湖南之行彻底改变。
2012年,徐康与伙伴到湖南为一个服装品牌做策划,与芦淞结缘。为了创办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毅然辞掉高薪职位,到芦淞创办了一家服装企业做品牌策划,之后又直接进入服装生产行业。去年1月成立湖南中孚尚鼎服饰有限公司,他取《周易》乾卦“初九潜龙勿用”语义,为产品命名“勿用”,立志打造高端男士衬衣品牌。
高起点意味着高投入,从开始的1000万元逐次追加,直至今年的4000万元。投入期,妻子感到前途不明,压力太大,几次劝他回去,还是做职业经理人。
但过河的卒子,哪有回头的理由?“中国服装界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就是我们没有把民族味做足,没有与国际时尚接轨。”徐康对自己的选择信心十足。
为了创出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时尚衬衫品牌,为了创出一款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服装品牌,徐康不惜成本,从一线工人5万元年薪,到昂贵的进口面料,到关键部位纯手工操作,他关顾到每一个层面,严苛到每一个细节。
不懈努力,终有回报。今年3月在上海举办的第23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勿用”展位客流量名列前10名,参展第一天就收到法国订单4000件。
徐康还在国内顶级商场开办了20家“勿用”直营店。“我们今年要开50家直营店,最终走向国际高端市场。尽管还没赚多少钱,我们仍会追加投资、做好品牌,争取明年冲击新三板上市。”徐康说,这是他的新目标。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怀立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