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李秉钧 白培生 通讯员 何良元 廖小元
“一定会让游客上门来买菜,你们只管在家门口数钱。”6月11日,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三合村村民王白丰说,郴州市财政局工作队当初说的这句话,现在变成了现实。
如今,三合村平均每天接待各地游客2000多人次,成了郴州“最火”的村庄之一,也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3A级景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
来了一支工作队
来到三合村前,见一片白墙青瓦的房子掩映在绿色中,清幽的西河从村旁缓缓流过,一幅村民乐居、生态美好的画卷舒展眼前。
然而两年前,三合村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前村里房屋乱搭乱建,古廊桥古戏台破败不堪,垃圾在路边河边随处可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土信说。
2013年,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郴州市决定每年安排市直单位,对50个行政村开展帮扶工作,市财政局对口帮扶三合村。
工作队一进村,马不停蹄召开村民座谈会,入户走访,摸清村情、民情等,想方设法引项目、争资金。“他们工作非常扎实。”村里87岁的王治党老人清晰记得,工作队进村当天,晚上9时多就到他家走访。
一年多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柏油路通到了三合村家家户户的门口;全村145栋危房杂房全部拆除,新建、改造了湘南风貌特色民居150栋;古廊桥古戏台古树林得到保护、修缮;建了1个村级无害化垃圾焚烧场和3个污水处理池……
“来到村里,就要办好群众想办的事,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你。”工作队队长黄友兰深有感触地说。
出了一个金点子
“城乡统筹发展要可持续,必须让农村发展起自己的产业。”郴州市财政局局长谢革非说,为帮助三合村发展产业,工作队走“烂”了两条路。一条是本村的路,摸清了当地区位、资源、传统等“家底”;一条是外村的路,组织村民代表,先后到长沙光明村、关山村和江西婺源李坑村、思溪延村等地考察学习。
最终工作队决定,先做大三合村的山水人文优势,在村里建起了集游玩与餐饮于一体的爱尚三合·绿色庄园,占地160亩,里面有蔬菜认种园、采摘园、生态乐园、动物园、骑马场等,还在旁边建了1400亩蔬菜基地。
在绿色庄园里,记者见100多名游客正兴致勃勃地观看种菜新鲜事:原来,这里的蔬菜全“种”在半空中,蛇瓜、鹤首瓜等少见的瓜果成片长在头顶。来自衡阳的李女士边看边赞叹:“没想到,种菜也能种出风景!”
“城乡对接、要素互补,让三合村找对了发展路子。现在不仅郴州城里的人来了,广州、长沙的人也来了。2013年以来,三合村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黄友兰告诉记者,除了休闲农庄游,他们现在正在做“唯美三合·森林湿地生态村”、“爱尚三合·婚纱摄影艺术村”、“人文三合·乡土乡情体验村”3篇“大文章”,三合村产业路子越走越宽。
富了一方老百姓
村庄变了,产业兴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
“工作队抓产业时,很注重带动大多数人致富。”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土信介绍,三合村产业发展采取的是村企合一模式,即村民以土地和现金入股组建三合乔龙公司,负责村里生态休闲旅游的开发和管理,村民既是公司股东,也是公司员工,有多种收入来源。
村民王和平借来11万元现金并以自己3.9亩耕地的承包经营权入股三合乔龙公司,现在他每年能从公司分红近5万元,还在公司打工,每月拿到3000多元工资。像王和平一样在三合乔龙公司入股又打工的村民,有60多人。
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除了建有爱尚三合·绿色庄园等一批景点和产业外,三合乔龙公司还建了有7家直营门店的农副产品网上商城,并争取到蔬菜直供港澳的资质。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对没有入股的村民进行农产品订单式采购。
“我们以前天不亮就挑菜到城里卖,现在跟着三合乔龙公司,种多少他们收多少。”正在菜地摘菜的种植户王全生说,见销路不愁,今年他种了10亩油麦菜和大蒜,收入可比去年增加2万多元。
三合村旅游火了,也为村民带来滚滚财源。目前,全村已办农家乐、生态庄园38家。随着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去年,三合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不到1万元增至近2万元,两年翻了一番。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秉钧 白培生 何良元 廖小元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