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乡亲讲述廖静文先生回乡往事:她用一生传大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倩 王文隆 编辑:王娉娉 2015-06-21 10:03:23
时刻新闻
—分享—

  欧阳倩 王文隆

  6月20日上午9时,徐悲鸿夫人廖静文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廖静文于6月16日19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廖静文,一个从浏阳社港大山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大山铸就她坚强的性格,从她的身上体现一个博大的爱,她爱家人,一生为徐悲鸿而活;她爱家乡,时常牵挂家乡的热土;她爱祖国,将徐悲鸿一生收藏和艺术书画全部捐献给国家。她的逝世,关上了一个艺术时代的一扇后窗户……”社港镇党委书记李斌代表家乡参加了廖静文追悼会,从现场发回自己的感慨。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6月18日,湖南日报记者赴浏阳社港镇,倾听家乡人讲述廖静文先生回乡的往事,以及她和家乡的点点滴滴。

  “家乡的大山塑造了我的性格”

  天空挥洒小雨,大山深处,山与水雾融合,多了份灵气与神秘。

  廖静文的故居在社港镇清源村双江组,位于浏阳与长沙县、平江县的交界处。从社港集镇驱车半小时,在一处山坡上,找到廖家老屋。

  一个稍显羞涩的中年男人在一栋已经破旧不堪的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前,迎接记者的到来。他是廖家老屋如今的主人,49岁的廖德根,论辈分,他是廖静文的侄孙。廖德根现在和母亲、弟弟一起住在这里,他们的房子还是土改时分的。

  土砖结构的房子连片呈半圆建成,经过数十年的风雨侵袭,呈老旧破败之象,但从建设面积来看,记者依稀能感受到当初大户人家的气派。

  村支书朱广求告诉记者,2010年,廖静文回故居,那时,她已是89岁高龄。廖德根兄弟用竹子做了个临时躺椅,两兄弟抬着廖先生到了故居。

  站在堂屋门前看了很久,说了句:“山矮了,树没了。”随即,廖老开始凭着记忆寻找一口水井。她解释,“小时候,没有其他的零食吃,经常蹲在井边洗桑葚吃,很开心、难忘。”

  众人绕着老屋一圈,找到了洗桑葚的那口井,廖老在井边留影,照片上,她笑得如同孩子。

  随后,廖静文在儿子徐庆平的陪同下,来到父母坟前祭拜。朱广求感慨道:“90多岁的人了,身子不利索,但她坚持下跪。”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廖静文的侄媳妇、廖德根的母亲谢霞辉老人嚎啕大哭,“我虽和姑姑只见过两次面,但我觉得姑姑命苦呢,姑父过世后,她一个人过了60年。”在她的理解中,一个女人早年丧夫,一手拉扯大两个小孩,实属不易。

  而廖静文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诠释:“我觉得我一生非常坎坷,生活的道路很艰难,但是我还是很坚强地走过来了,家乡的大山塑造了我的性格。”

  “画作捐给国家,是湖南人、浏阳人性格”

  1953年,徐悲鸿突发脑溢血逝世。徐悲鸿逝世后,廖静文将其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1000余幅,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全部捐赠给国家,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用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

  “当时廖老曾经向我们解释过她的捐赠行为。”浏阳日报社新闻部主任胡敏2011年曾专程到北京采访廖静文,他回忆廖老的原话是,“我把他的那些画作捐给国家,我没有据为己有。我想,这是湖南人的性格,更是浏阳人的性格,当时我想,我爱的是悲鸿,他没有了,我需要这些东西干吗?”

  虽然在浏阳只生活了6年,但廖静文始终以自己身为浏阳人而自豪,也时刻不忘为浏阳贡献一份力量。

  在原政府驻地旁的桥上,“社港镇”三个字赫然醒目。这是1994年社港由乡改镇时,廖静文先生受邀回乡,为家乡题写的镇名。

  “桑梓情深,桃李增辉”

  浏阳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天羽回忆,2006年底,浏阳市书画研究院揭牌典礼,廖静文先生专程赶回家乡参加了揭幕活动。后来,廖静文委托浏阳市书画研究院在浏阳设立“徐悲鸿美术教育奖学金”,以奖励家乡具有美术天赋的学生和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

  杨天羽说,当初原定使用“廖静文美术教育奖学金”的名称,但廖老还是坚持使用徐悲鸿的名字。

  更多的人记得的是,2012年10月,廖静文先生再一次回到家乡,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踏上故土。

  “记得先生深情地说,社港是她最眷恋的家乡,陪伴了她的成长,给予了她灵秀的灵魂。她期望社港这个边陲小镇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走出一条创新型道路。要继续重视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高端人才,为国家与家乡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社港中学校长寻景辉回忆。

  寻景辉说,廖静文先生听取了学校的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后,亲自为社港完小题写校名并寄语社港中学。在办公室,记者见到了由她亲笔题词的书法:“桑梓情深,桃李增辉”。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倩 王文隆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