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元:轮椅上的闪亮人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文韬 编辑:王娉娉 2015-06-26 10:33:1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全面开展。“三严三实”,是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的准则和境界。从今天开始,本报特开辟“践行‘三严三实’的好干部”专栏,从全省选取9名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好干部典型,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感人故事,感受他们的严实风范和精神内涵。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记者 刘文韬

  6月下旬的一天早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办公楼前。

  晨曦中,一辆小车从远处稳稳驶来。打盘、倒车、回正、倒车……随着一连串娴熟的动作,车辆准确停在了停车坪的车位线内。

  如果不是一名护工从车辆后备箱中取出一把轮椅,然后将驾驶员背扶到轮椅上,简直不敢相信,刚才开车的,居然是位下身瘫痪的残疾人!

  “大家放心,我已考到了残疾人专用驾照,小车也是残疾人专用的。”驾驶员爽朗地笑着向记者释疑,“无论上班还是市内开会,我都是自己开车。对于我来说,这是种休闲,还能锻炼身手协调性。”

  话语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伤病的不屈和抗争。

  刘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此时,距他高位截瘫、失去行走能力,已有11个年头。

  “坐在轮椅上也能书写人生,实现理想!”11年来,他用惊人的毅力和高尚人格,在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上挥洒光和热,奏响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时代强音。

  面对逆境:只有自己把自己当正常人看待,别人才会把我当正常人

  对于刘元来说,2004年是他人生的重要“分水岭”。

  那一年,他才44岁,刚从中南林科大调到湖南工程学院担任副院长,并已经拥有教授、国家公派留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副厅级干部等诸多“头衔”,事业可谓如日中天。

  然而,就在那一年的8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正踌躇满志、雄心勃勃的他,瞬间拉入了人生的绝境:高位截瘫,肚脐以下知觉、功能完全丧失,吃喝拉撒,全需人帮助。

  一个原本健壮敏捷的汉子,从此只能依靠轮椅生活。伤病的巨大摧残,对他精神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他几乎万念俱灰。白天强装笑脸面对前来探望的人,晚上却彻夜难眠,感到非常迷茫。最偏激的时候,甚至想到了自杀!

  但在那段最艰难的岁月里,组织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亲朋好友和领导同事无时不刻的鼓励,妻儿老小无怨无悔的呵护,给了他直面人生、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只有自己把自己当正常人看待,别人才会把我当正常人。虽然我的下半身瘫痪了,但上半身是健全的,大脑是正常的,完全可以再做些事情,继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主动请缨,要求重新工作,“国家和学校为培养我倾注了很多,我自己也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努力。学到的知识如果不用来回报社会,那就太浪费了。”

  对他而言,继续工作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和信念、那份对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

  2006年3月,刘元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学校,继续从事他心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

  当时单位在湘潭,与家人两地分居,他只能一人呆在学校。尽管学校愿为他的生活提供便利,但他婉言谢绝,坚持自己出钱请护工照顾。因行动不便,他还从受伤前所住的大套间搬出,改到一楼一间由办公室改建的单身宿舍居住,面积不到15平方米。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默默忍受着常人体会不到的病痛,独自生活、工作了5年多,直到调回长沙。

  一位与他同批留学日本的朋友回国看望他时,曾心酸地说;“如果你当初选择留在日本工作,也就没有这次事故了,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人生。”

  是的!1999年在日本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刘元被当地一所大学聘为农学部文部教官,年收入高达50万元人民币,科研条件和生活保障,国内都无法比拟。但一年后,当母校中南林科大召唤他回去领衔申报博士点时,他二话没说,毅然回国效力。

  尽管如此,可他依然无悔当初的选择:“人要知道感恩。我是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当然应该回来!”

  面对工作:如果不把时间掰开用,我怕许多事情做不完

  走进刘元现居于中南林科大校内的家中,他的卧室兼书房,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床头摆满了书籍和药品,床上还摆放着一张折叠式电脑搁板,那是他的“办公桌”。

  在妻子的感觉中,刘元“现在做事比以前要急”。

  每天下班一回家,刘元就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坐到床上继续工作。除了吃饭和看新闻联播,他的时间都花在研究论文、查阅资料上,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多。第二天7点钟,他又早早起床上班。

  今年5月,他身体感觉有点不适,但仍不顾家人劝阻,坚持去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同事们发现他全身发抖,额头滚烫。紧急送到医院后,检查发现是原来的伤病引发并发症,如再稍迟一点救治,极有可能危及生命。

  事后,面对家人和同事的“埋怨”,他诚恳地说:“我这半条命是‘捡’回来的,现在本就做事不方便,影响效率。如果不把时间掰开用,我怕许多事情做不完。”

  与伤残抗争,与时间赛跑。在小小的轮椅上,刘元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奋力书写着新的人生。

  在工程学院工作时,他受命组织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工作。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时间紧,任务重。他连续几个通宵加班加点,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商讨,汇总情况,审核材料,周末也不休息。

  这种连续作战的工作方式,连正常人都感觉疲惫,可刘元却始终精神抖擞,“大难之后还能为学校的发展作点贡献,我只觉得很欣慰。”

  身体瘫痪了,信念不能缺失;生活遭遇了重创,理想必须更加丰满!

  在工程学院工作的短短5年间,他所分管的工作不断有新的突破:学校纵向课题经费,2009年比上年增长2.4倍,2010年增长了40%,2011年国家级项目立项数和经费又比上年增加了一倍以上;科研项目和经费总数,在湖南同类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3门省重点建设学科接受验收时,获得2个优秀、1个良好的优异成绩。

  2011年8月,刘元被调回中南林科大任副校长,分管人事处和期刊社,并联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事工作是大家公认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当时,学校刚由5个单位合并而成,人员结构复杂,积压问题多,人事工作亟待改革。为全方位了解情况,他坐着轮椅,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全校所有院系进行了集中调研,当面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同事创新思路,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措施,有效解决了教职工反映强烈的“待遇低”、“职称晋升困难”、“子女家属就业困难”等热点问题。

  随着涉及教职员工利益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被解决,刘元获得的点赞也一个接一个。可在“啃”“硬骨头”期间,由于工作操劳,他两次因消化道出血住进了医院。但即使在病床上,他仍坚持修改调研报告、指导学生论文、批阅文件……

  面对治学:搞科研就好像盖高楼,容不得半点差错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湖南省技术发明奖……近年来,尽管身体瘫痪,但刘元拖着残疾羸弱的身躯,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令他最自豪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看着自己带的几十位硕士、博士生迅速成长成才,他体验到了为人师表的喜悦,也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而对于他的学生而言,不仅掌握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从导师身上,体会到了治学应有的严谨执著。

  他的博士生胡云楚,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时,正值刘元车祸后刚出院。而每次看望导师,他们聊得最多的不是伤情,而是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的进展。

  “我之所以课题申报成功,是导师超过10次的反复修改和不断完善的结果。”胡云楚感慨地说。

  耐得住寂寞,力戒浮躁。这是刘元对学生们的要求。

  一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被刘元多次要求修改,便有点不耐烦:“其他同学的论文还没有我这样的水平呢。”“只要你是我的学生,就不能马虎。”向来和颜悦色的刘元发火了。之后,那个学生在学术上再也不敢马虎。

  对学生的学业严格要求,对自己的研究,刘元更是非常严谨。他曾形象地比喻:“搞科研就好像盖高楼,容不得半点差错。如果图纸上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数字出错,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整栋大楼都得推倒重建,否则迟早会要垮塌。”

  有一次,他想写一篇论文。“炉灶”已经搭起了,但后来发现学生提供的数据有一些问题,以致个别论点站不住脚。他果断停笔,放弃了这篇论文。

  他的学生在领衔一项课题时,身为导师的刘元经常参与指导,与相关团队成员进行研究讨论。最终,这项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实际运用中获得成功。可在课题挂名时,他坚决不留自己的名字:“年轻人还在成长中,应该把阳光和雨露多留给他们。”

  “宽严皆是爱。”他的学生曾这样评价他,老师是以自己的坚强品格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影响我们。

  至今,仍有许多学生为他惋惜:如果当时老师不坚持去实地调查,也就不会遭遇车祸了。

  当年,他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从湖南赶往广西东门林场补采桉树试材,结果在途中遭遇车祸。而当时,他完全可以留在学校,等着学生把样本取回,照样可以完成科研任务。

  但他坚持自己的选择:“科学讲究严谨。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带头到一线调查研究是理所当然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文韬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