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河不得不说的成名史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波 编辑:康晓乔 2015-06-30 09:51:18
时刻新闻
—分享—

  浏阳河是一条浸泡在五彩缤纷水波中会唱歌的河流。长沙晚报通讯员 刘建 摄

  ↑如今的浏阳河风光带已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长沙晚报记者 罗杰科 摄

  ↓浏阳河畔巍峨华丽的古陶公庙,让人感受魏晋古韵。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位于江背镇的南阳城遗址碑石。  长沙晚报记者 石祯专 摄

  ↓弯弯浏阳河,浸润沿岸的土地,滋养两岸的民众。长沙晚报记者 石祯专 摄

  编者按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一曲中国经典名歌《浏阳河》代代传唱,令浏阳河这条湘江的支流名扬天下。古往今来,弯弯的浏阳河是一条风光旖旎之河,一条物阜年丰之河,一条人文荟萃之河,如今的浏阳河清波荡漾,讲述着新时代九道湾的动人故事,吹响了打造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的进军号角。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弯弯的浏阳河——2015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特别报道,和您共同发现浏阳河之美,寻找浏阳河保护发展之道,以期这湾在歌声中五彩斑斓的灵性之水,灌溉出长沙文化旅游新品牌。

  长沙晚报记者 任波

  浏阳河只是湘江的一条小支流。摊开中国地图,像这样的小支流全国不知有多少,所以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浏阳河被一笔带过。然而,后来的浏阳河,却正如一首歌曲中所唱,它“染绿过湘江水,映红过洞庭波,它流入湘江奔大海,歌声飞遍全中国”,其实,浏阳河的名字早已漂洋过海,只是对于这条弯弯小河的成名史,我们似乎从未稍微仔细打量过——

  浏阳河人唱《浏阳河》

  水波里荡出生生不息的歌

  全中国各个地区,不少人都知道湖南有条浏阳河,难道浏阳河的成名,仅仅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浏阳河畔飞出来一曲名叫《浏阳河》的美丽歌曲,从此名扬四海?

  打小就住在浏阳河畔花桥村的村民杨曙,前日,与我散步在浏阳河畔。他听罢我提出这个“怪论”,瞪大眼睛说:“那也得让别的小河,也飞得出《浏阳河》这样美妙的歌曲啵?”

  在浏阳河畔生活了五十个年头的杨曙眼中,浏阳河就是一条浸泡在五彩缤纷水波中会唱歌的河流,尤其是在夏天的夜晚。

  杨曙告诉我,他小时候的浏阳河畔人家,还没有能安得起电风扇的,住在长沙市郊区和长沙县的浏阳河两岸住户,常在夏夜,将竹铺子、凉靠椅摆满河堤歇凉。月出于东山之上,西南好风徐徐送凉,消暑的人们,早已开始向对河的男男女女们叫阵对歌,浏阳河畔这种夏夜中的赛歌,也叫“隔河打山歌”。

  于是,浏阳河飘满湘风楚韵的山歌声:“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情妹出来砍柴烧;我的姐,你要柴烧我来砍,你要水吃我来挑,莫使黄日头晒坏了嫩姣姣……”

  而让浏阳河扬名天下的那曲“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的歌词,是一位叫徐叔华的先生1950年在浏阳河畔参加土改时创作的。当时19岁的他随湘江文工团,来到黎托乡潭阳洲,喝过几瓢浏阳河水后,忽看到住家的游五爹和孙子喜送公粮的情景,顿时情感于心,才情喷薄,连夜创作出来歌词,后经朱立奇、唐璧光等先生配曲,此曲顿时传唱八方,在北京怀仁堂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赏。

  杨曙说,他所住的浏阳河西岸的花桥和对岸的杉木港,在星光灿烂的童年夏夜,人们相互之间打山歌,夜深时《浏阳河》往往成为结尾曲,两岸居民把《浏阳河》唱成大合唱,歌声让夜晚的浏阳河水激起一个又一个波澜,浏阳河在《浏阳河》的歌声里永无止歇地向着前方奔流……

  杨曙说,很奇怪,后来住进有空调的宿舍楼,在大多数夜晚与电视机相伴的舒适日子里,电视机里居然传出湘西“甜妹子”宋祖英用她甜美歌喉演唱的新民歌《又唱浏阳河》;不久之后,又有由李谷一友情客串、“超女”周笔畅用年轻大众喜爱的R&B方式演绎的第三代《浏阳河》升级版《浏阳河2008》。可见,浏阳河畔,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那支由浏阳河乡土哺育出来的《浏阳河》金曲,生生不息,不断被赋予时尚的意义,美丽而新鲜。  

  家住花桥、自称“普通村民”的杨曙有一个梦想,他说,他终归会有一日,会去棹一叶小舟,带几个热爱音乐的朋友去浏阳河上转悠转悠,在那空空荡荡的浏阳河上,在美丽的月色中,他希望这些音乐人能去倾听、感受、捕捉浏阳河那些始终在隐隐约约飘荡的灵性歌声。他说,或许他的小小努力,能够让浏阳河仍像他小时候见识过的夏夜,在歌声中五彩缤纷,盛满快乐。他问:“有音乐人愿意与我一道实现浏阳河上的音乐之旅吗?”

  追寻浏阳河文脉

  从20万年前“旧石器”到马王堆汉墓

  浏阳河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目光,在长沙考古专家黄朴华的眼中,也因为浏阳河下游河畔有个叫马王堆的地方。

  黄朴华告诉记者,1972年-1974年的浏阳河畔马王堆文物考古大发现,震惊了全世界。1972年8月1日,日本共同社即刊登新华社发出的一组照片,将马王堆考古发现誉为“与北京猿人并驾齐驱”。当年一些日本科学家抓住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机利用田中首相对中国的友好访问,意图获得几根马王堆女尸头发,并许以极高代价,最终为周恩来总理婉拒。马王堆文物和它的主人辛追老奶奶一家至今还为中国及全世界各地人们关注,一些文物爱好者对之更是如痴如狂。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也引起国内文物考古专家及文化学者们对流经马王堆的浏阳河的极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黄朴华称,在马王堆汉墓发掘前,早在1964年7月,以修复四羊方尊闻名全国的考古专家张欣如,被湖南省博物馆派往浏阳调查青铜器,结果张欣如在浏阳城西、距当年浏阳县城关镇仅0.5公里处,即浏阳河转弯靠山的河旁高地樟树潭,竟发现一处巨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浏阳市樟树潭文化遗址。

  浏阳樟树潭文化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1.5米,所出土新石器时期各类石器数量巨大。遗存文物显示,该遗址最早是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历经至少1500余年,延续到西周晚期。又据该处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粗坯和残断磨光石器,基本可断定,这里是一处从新石器时期延续到商周晚期的中国早期工场遗址,换成现在时髦的话说,这里是一处年代极其久远的“老字号工业遗址”。

  在马王堆汉墓发掘后,1976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浏阳河中游尾梢河畔、即今属黄兴镇鹿芝岭的月亮山发现一处同样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由此又联想到,1951年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曾在长沙“东郊五里牌”浏阳河畔发掘出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以燧石打磨或以页岩卵石制成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镞,用夹砂陶制作的绳纹陶鬲和一些残存的陶片的文字记载。再一翻记录,又有1957年,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边蔬菜公司基建工地发掘一大批原始人制作的石器,有斧、锛、镞、砺石等13件,还有陶豆、罐、纺轮、网坠和饰有绳纹方格纹以及多种花纹的铃形器、大口器、圆底器等等的记载。

  以上这些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延续到商周晚期的文化遗址,都分布在浏阳河畔,它们像一串散落河边的珍珠,这不由得让长沙地区的考古工作陷入既兴奋又迷茫的痛苦中。

  黄朴华说,其实更大的兴奋还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后,继1991年8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捞刀河流域的浏阳永安芦塘村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远古遗址,填补了长沙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空白后,紧接着,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竟接连在浏阳河下游的张公岭和浏阳河支流圭塘旁的高桥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高桥旧石器时代遗存年代已被判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而浏阳河畔张公岭旧石器文化遗存则被断定为地质时代中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至迟为20万年前,这也是目前长沙地区考古发掘所发现的最早古人类活动遗存。也就是说,至迟在20万年前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在浏阳河畔,而浏阳河畔在远古时代,应已属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从20余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新石器时代,直到商周、春秋战国、西汉……浏阳河的文脉,始终随浏阳河水尽情流淌,展现它风姿绰约、绚烂迷人的文化,它们像一串散落在浏阳河两岸的美丽珍珠,等待着一条像浏阳河的珠链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连,人们也将从浏阳河及其远古文明中获得思考启示。

  有人建言,既然现在长沙市已在浏阳河汇入湘江的北辰三角洲建设了一座新长沙市博物馆,并于今年底即将开幕,在这所新博物馆中能否成系统展示长沙地区的河流文明,关于浏阳河、关于沩水、关于湘江?

  浏阳河名人谱

  谭嗣同黄兴等,还有“米菩萨”袁隆平

  “浏阳河流经之处,往往出明慧灵性、感情丰富的文艺才女,民国著名演员王人美是一个,前不久以92岁高龄去世的廖静文也算一位。”

  对新近网络出现的这个“段子”,浏阳市本土女作家彭晓玲认为以偏概全。彭晓玲一直深耕浏阳文化,曾为浏阳河写有《民歌宛转润浏阳》一书。彭晓玲称,仅在她生长的浏阳市,在浏阳河哺育下,近现代历史上先后涌现谭嗣同、唐才常等仁人志士及胡耀邦、王震、宋任穷、王首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杨勇、李志民、李贞等30位开国将军,以及欧阳予倩、娄师白等著名艺术家。其实,顺浏阳河而下,进入长沙县后,民国元勋黄兴、中共“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晚清经学家王先谦等长沙县籍历史名人均住在浏阳河东岸……

  近日,长沙市开福区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欧阳桂兰组织一批文史专家前往开福区浏阳河畔进行浏阳河名人调查。长沙文史专家杨锡贵先生即调查到,仅开福区浏阳河畔马栏山即为现代文化名人章士钊和张西曼的生长地。洪山寺西的史家坡,则出有晚清著名经学家皮锡瑞,晚清民初历史闻人史镒(史春霆)。史镒以直言政事著称,民国时人称其为“史一冲”,著名书法家史穆即与“史一冲”同族。改革开放后,长沙繁华商业街遍挂史穆书写的商业招牌,成为城市一景。当然马栏山在今天更是湖南广播电视集团扎下的快乐“大本营”,明星汪涵、何炅等早已是全国年轻时尚人群追逐的大明星。

  谈到浏阳河名人,东湖街道书记尹卫东极力推荐如今工作和生活在东湖街道的湖南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所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有“米菩萨”美称的袁隆平院士。在袁隆平院士宅院旁,400亩杂交水稻试验田此季茂盛生长,夏季西南风拂过试验田,风吹着稻花,顿时就香了浏阳河两岸,饱了这世界。

  其实,我们还应谈到浏阳河的特产,那些闻名世界的浏阳烟花,为人珍爱的夏布、惟有浏阳河才出产的菊花石雕……太多了,但是所谓特产,其实都是浏阳河畔生活的人民所发现、创造出来的。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其实伟人毛泽东早期革命历程,也与浏阳河紧密相连: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决定组织秋收起义,毛泽东同志来到浏阳河源头上庄,住在千秋塅瑶北大屋运筹帷幄。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从江西铜鼓出发,兵分三路,直逼浏阳白沙,首战告捷,旗开得胜,又向东门进发,随后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决定进军井冈山,从此中国革命掀开了鲜红灿烂的新篇章。这也是《浏阳河》歌中唱到的,从此“他指引着革命的方向”,后来更是“领导人民得解放”。

  清清浏阳河,在地理意义上或许排不上任何名次,但历史文化赋予的意义,注定这条小河声动九州,名扬天下。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波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