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2月,中央文明委授予衡阳县岘山镇“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为岘山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提升乡镇形象增添了无限光彩,文明创建有力地促进了岘山的各项事业发展。
岘山镇党委、镇政府以此项殊荣作为新的起点,努力把文明村镇创建的过程变成“为群众解难、让群众方便、使群众得益”的过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陈鸿飞 徐昭桥 戴军 夏新华
6月28日清晨,沐浴在晨光里的乡村渐渐醒来。
汽车在船山故里衡阳县岘山镇一条普通的乡间公路上奔驰,群山簇拥,小镇就坐落在当中。武水河那一泓清波明镜一样,映着蓝天白云苍山翠树,在山乡身边吟唱着逶迤地流向远方……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连片的蔬菜大棚,昭示着丰收的喜悦;一幢幢红顶小楼整齐排列,那是村民的自家“别墅”;而掩映街道、覆盖田野的是无边无际的翠绿、嫩绿、碧绿。正当我们沉醉在眼前美景的时候,车在一处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院子停下。
这里,就是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全省精神文明示范乡镇”等诸多荣誉称号的岘山镇。一颗镶嵌在武水之滨的璀璨明珠。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美景,用以形容岘山毫不为过。
岘山镇位于衡阳县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56.61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总人口67186人,辖33个村,2个居委会,658个村(居)民小组,是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镇,历来为衡阳县水稻、油菜、小麦、棉花等农作物主产区。
走进岘山,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人居环境优美宜人,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处处彰显着农业大镇、工业重镇、生态丽镇、宜居乡镇的魅力。
交一张产业发展的岘山答卷
五月,石榴花开红胜火。
去年5月2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风尘仆仆来到岘山镇更楼村,详细了解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带给乡亲们的实惠。村民李厚孝告诉省长,现在村里的农田连片、沟渠相连,更加方便耕作。
杜家毫指出,要把土地综合整治与基本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有效聚合各类涉农资金和力量,同步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人居环境改善,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农民得实惠最大化。
省长情真意切的话语,让岘山人备受鼓舞、备感振奋。
青山如黛,余晖似景。岘山镇境内有岘山寺,又名金龙峰,据清同治县志称“先有岘山寺,后有衡州府”,建于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过去僧众绵延,香火不断,远近闻名,而今庵寺虽塌,犹有遗迹。岘山因此而得名。1995年4月,原木口乡、岘山乡、檀山乡、碧崖乡合并为岘山乡,2012年10月撤乡改镇。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个农业大镇,怎样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镇党委书记周新生说,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谋求发展。他们围绕突出“农业重镇、工业强镇、生态胜地、宜居家园”的总目标,实施“开放带动、基础先行、兴工强农、创新发展”的总战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农业是立镇之本。近年来,岘山镇按照“农业做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培植农业种植养殖基地,突破性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该镇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全方位扶持引导农民。组织农户成立种养互助合作协会,突出特色,抓好檀山甲鱼养殖、木口山平塘养鱼、岘山养鸡、碧崖养羊等养殖基地。一批农产品成为知名品牌,农民人均纯收入名列全县前列。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该镇以檀山片、大沙村、田心村为重点,打造双季稻生产核心区。全镇建起了3.5万亩双季稻示范片、部级万亩油菜示范片,全镇种植面积达5.6万亩。近2000户家庭小果园、3000亩花卉苗圃、万山礼品瓜;岘山片30万羽三黄鸡养殖、1500亩特种长永甲鱼养殖、岘山片山平塘养鱼和万头生猪养殖等九大特色品牌农业生产基地。
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今年,该镇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织女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光辉村,一期流转土地130余亩,主要种植无公害季节蔬菜,目前产销形势较好;今年下半年准备流转土地600亩,把无公害蔬菜主要销售定位在广东省增城区或香港市场。
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乘车沿着宽阔的街道缓慢走过,绿意盎然的住宅小区、美观大气的企业厂房,机声轰鸣的新建工地,不时从眼前掠过。
“这些近年来落户的项目,为我们镇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镇长彭文辉欣喜地说,项目是支撑岘山腾飞的基石。
种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岘山镇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目前重点抓好益娄衡高速重点项目建设、镇敬老院建设、自来水工程等。近几年引进的湖南众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盛源养殖合作社、碧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天赐米业有限公司等四个项目,总投资达1.2亿元。
捷报频传。去年,山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华盈鞋厂等两家企业落户该镇。山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2000万元,主要用于农林开发和种植药材,与四个村签订了2000亩种植面积,现已开发700多亩,种植药材300亩。华盈鞋厂一期投资300万元,主营鞋面加工。春华秋实,通过不懈努力,把岘山这个县城的“卫星镇”打造成为更重要的“次中心”城镇。
写一首美丽乡村的幸福诗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村城镇化,打造美丽乡村,是岘山镇统筹镇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岘山镇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力度,严控水库和沿河的排污,保护好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衡阳县委书记王洪斌在岘山指导工作时指出,科学利用好紫色页岩,搞好山地绿化,推动小城镇建设,将岘山建设成绿色、生态、环保的美丽乡镇。
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让岘山镇村面貌高品质展现在世人面前。镇党委、镇政府牢牢抓住县委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难得机遇,坚持高规格要求,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大力实施绿、美、亮、硬工程,城镇综合功能和城镇品位大幅提升。
“农村要发展,水、电、路、农田是基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发展大环境,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最大难题。”镇党委书记周新生胸有成竹。近年来,岘山镇坚持围绕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关键环节,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整体面貌全面改观,坚持打好农村公路、农田建设、小康农宅、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强力推进敬老院建设。该镇多渠道筹措300余万元资金对岘山敬老院进行改扩建,敬老院建筑规格为二层框架式楼房,占地面积4亩,主体建筑面积达1700平方米,院内配备餐厅、室内活动室、室外健身场地等,解决80多位五保老人安全养老。
“岘山有条河,一条穿境而过的武水河;岘山有座湖,一座位于岘山最西端的织女湖;岘山有高山,连绵的高山清泉涓涓,跌水遍布,自然形成的山渠小溪,终年流水潺潺,声若琴弦,悦耳动听。河、湖、清泉,合成了岘山灵动的水韵……”
时下,该镇沿武水河自来水管已全面铺设完成,日供水2万吨的自来水厂即将投入使用;完成了56个村的电网改造及演牛线的全线改造,全镇已告别在冬夏与春节等用电高峰期电压不稳、电力不足的难题。
民生水利润泽百姓。去年,岘山镇筹资对40余处水利塌方地段进行维修,组织劳力对85公里干渠、260公里毛、支渠进行清淤,有效提高了全镇排灌渠的排灌能力,提升了农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能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公路是人们出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一个地方生态形象的“窗口”。去年,该镇扎实推进通道绿化,镇财政投入30余万元资金,对西渡至三联村路段进行通道绿化,里程达18公里,共栽种樟树6000余株,目前成活率达98%。“通道绿化”成美景。今年上半年不遗余力重点推进“通道绿化”建设。镇财政投入40余万元,对光辉至岘市社区路段进行通道绿化,里程达21公里,共种植桂花树6500余株。营造“春有花、夏有阴、秋有色、冬有绿”的景观效果。
风景这边独好。6月下旬,我们来到衡阳县新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示范村岘山镇金钟村,一排10余栋连片建设的具有湘南建筑风格的小楼映入眼帘,整片建筑户型规整、布局紧凑。住户颜加华高兴地带我们参观其新居,他说,小楼是参考县里编制的新农村小康住宅建筑设计图集建设的。近年来,岘山镇精心打造金钟村新农村精品村建设。通过企业赞助、村民筹资,共投入800多万元资金,对居民集中点及金云河段进行改造。“将来这里会成为岘山居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天晴一团灰,落雨一团糟。”这是前些年岘山镇光辉村村民唐建军编的一段顺口溜,描绘了他家门前公路的状况。如今,他的顺口溜改为:“走路不湿脚,运货不用托,车辆到门口,致富路宽阔。”近几年来,岘山镇争取县交通运输局把该镇作为示范路建设乡镇,有序推进道路建设,投入资金500万元对西碧线、岘檀线(云福-更楼段)进行改造补修;投资300万元,搞好光辉村6公里示范路建设。
小城镇建设强力推进。该镇着力抓好镇区绿化、亮化工程。镇里专门组织人员对集镇的主干街道和河道两边实行全面绿化,并在部分人行道边增设花坛;为了方便集镇居民夜间出行,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该镇自筹资金12.9万元安装了30盏太阳能路灯。为消除安全隐患,镇财政投入5万元对岘市新桥护栏进行了全面改造,换成结实的麻石。镇财政还投入80余万元对岘市新市场“三纵一横”路面进行硬化,对部分路段实行油化。镇财政投入90万元对檀山市场、岘市市场及镇政府院内进行了油化,提高了城镇品位。
强力取缔马路市场。市场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一直被视为“民心工程”。今年上半年,岘山镇依法取缔马路市场,规范市场管理。
为确保武水南路、岘市老桥交通畅安,车辆停放有序。该镇将原武水北路的摊贩,集中到镇政府前坪四空地进行交易。镇财政投入30万元对空地交易场所进行平整、硬化,对周围水沟进行清理。并投入25万元新建80余个交易摊架,划定区域,规范群众集中交易。镇财政还补助40万元统一市场内360个门牌制作。同时,该镇准备在霞垅村日禾村民小组和曹坊组征用25亩土地,用于建设岘山镇综合集贸市场。
岘山镇把原檀山老街定为檀山集贸市场,投资硬化市场地面,设置了40个固定摊位,划分功能区。投入13万元硬化原檀山政府院内,作为临时停车场。联合县交通、公安交警部门,划定省道210线檀山市场出口30米为禁停区,严禁车辆停放。在县公路局的支持下,该镇在檀山集镇与省道210线交接口处新建两处客运车辆停靠点。
“保持干净整洁的村貌,是美丽乡村的起点。”镇长彭文辉说,我们不搞大拆大建,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入手进行环境整治。
“美丽岘山,水清清,天蓝蓝;小溪蜿蜒,鸟儿舞翩翩……”
“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岘山镇按照适度超前、引领农村科学发展的规划要求,因地制宜搞好该镇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金钟村桥头村民小组的“政府引导、部门支持、支部牵头、企业赞助、群众参与”的创新模式,把当地的地域人文景观和特色别墅建筑群作为亮点打造;田心村后冲村民小组的园林模式,主要是与当地自然环境融合一体,别有一番景致。现在这两种建设模式都已具规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镇制作永久性宣传牌240块,发放环境卫生公约、门前三包制度5000余份,新增垃圾池210个,增添大型垃圾桶700余个,开展农村环保教育进课堂、进村组活动。建立了“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和卫生综合整治网络,去年进行四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考核,考核小组查验了全镇59个村(居委会),654个村民小组,该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在县考核4次均排名前二名。在衡阳市考核中评为全市十佳乡镇第一名,入选全国文明村镇候选单位。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每年三月的衡阳县历届油菜花节岘山人头攒动,大家邀请亲朋好友离开城市一起去岘山郊游踏青,走在乡间小路上,田野里到处弥漫着一股油菜花香,沁脾润肺,令人心旷神怡。游织女湖,踏春赏花,吟诗作对,摄影骑行,不一而足。今年的油菜花节别出心裁,一场别有生面的“光猪跑”接力赛更是把节会推向高潮,岘山镇的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炊烟、鸡鸣,小桥、农家,池塘、垂柳……今天,岘山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一砖一瓦浸润着恬淡古朴的气息,乡村旅游日益兴旺。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一条具有岘山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正在向前延伸,展望未来,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岘山新农村将更加迷人。
绘一卷文明和谐的惠民风景
建设文明村镇,就是要惠民利民,让群众生活得更幸福。
“我们村道路宽了,液化气有了,看病方便了,活动器材、场所也有了,赶上城里人的生活了。”星光村村民唐胜全老人笑着说。
民之所盼,政之所求。镇长彭文辉告诉我们,大病救助机制的实施,使全镇近百名重病村民得到及时救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看病难”、“吃药贵”的现象在岘山得到有效缓解。324名危房改造户已通过严格评定程序,切实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城镇生活环境的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为岘山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水之歌,山之魂,风之舞。“我这小毛病没了,精神也好了,多亏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广场舞。”家住力塘村的退休教师李贤良说,在岘山镇党委、镇政府“讲文明,树新风”的号召下,村里打牌的人少了,唱歌、跳舞、舞龙灯的人多了。
近年来,该镇借着创建“全国文明村镇”的东风,在新农村建设中营造新环境、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一朵朵姹紫嫣红的文明之花竞相斗艳。在岘山镇的村和社区,我们看到,各种善行义举的“红榜”格外耀眼,“十大孝星”、“守望邻里”、“身边好人”、“道德标兵”感人肺腑的事迹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去年6月14日,岘山镇彭家村水毁工程建设工地,被称为“业余村官”的谭国栋驾驶的一辆装载车突然刹车失灵,一头冲向防洪堤下作业的村民。为了让7个村民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谭国栋放弃逃生机会,献出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
彭家村主渠道和防洪堤因被洪水冲毁。事发当天,谭国栋正参与工程抢修。下午3时多,因施工现场水泥已用完,谭国栋驾驶装载车从一公里外的储料场往工地运送水泥。行至施工处准备卸货时,意外出现了,装载车刹车失灵!“大家快躲开,刹车失灵了,快、快躲开……”谭国栋一边拼命呼喊,一边紧握方向盘,并死死踩住刹车。4米高的防洪堤下有7个村民,由于事发突然,他们还在紧张作业。正在地面准备卸水泥的村民汪胜生和汪衡中,迅速搬来石块,准备塞住装载车的车轮,但石块根本阻挡不了10吨重的装载车前进。
情况非常危急,谭国栋把头探出车外,继续呼喊。正当谭国栋准备打开车门跳车时,耳边传来村民急促的呼喊声:“贺少林,赵顺耀,你们快躲开……”原来,有4个村民已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但距离较远处还有3个村民在埋头施工。听到大家的呼喊,谭国栋迅速把头缩回车内,双手牢牢握着方向盘,同时拼尽全身力气大声呼喊:“快躲开……”听到谭国栋的呼喊声,贺少林等3个村民迅速闪到一边。呼啸而来的装载车擦着贺少林的背,重重地撞到了防洪堤下。
大家哭喊着冲向装载车时,谭国栋已被挤压得血肉模糊。“他完全有机会逃生的,如果他跳车逃生的话,死的就是我们了……”劫后余生的贺少林哽咽着说。
事发后,村民感慨地说,谭国栋不是彭家村村民,他之所以到村里工地施工,是为了帮助在村里当支书的舅舅吕少平。原来,谭国栋7岁丧父,是在彭家村外婆家长大的,19岁时跟随舅舅吕少平到北京经商。去年3月,一直热心村里公益事业的吕少平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谭国栋也随舅舅回到彭家村,义务当起了舅舅的“助理”,为村里各项工作忙上忙下。谭国栋从小在彭家村长大,又热心村里公益事业,因此被村民们亲切称为“业余村官”。英雄无悔,共青团衡阳市委追授谭国栋“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并被衡阳市委、市政府评为“身边雷锋,衡阳好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文明”工程建设全面铺开,该镇积极选树道德模范。去年,在全镇4000多户农民参与的“文明评选”中,680户被评为文明户,10家评为文明标兵。
走进秀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清流迂回的小公园,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直向村里延伸,到处青瓦白墙、绿树红花……优美的环境仿若世外桃源。
65岁的村民唐汉云是土生土长的秀林人,坐在自家小院的木凳上,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老人家脸上满是惬意、自豪的神情。“变化相当大,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单说道路,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雨天出个村,回来车轮能被烂泥巴给糊住喽。现在新修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走到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有时干完农活我就直接光脚走回家。”
近年来,岘山镇结合镇情,探索出一条以“村组庭院生态化”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子。在村组、农舍,广泛开展环境卫生大评比、大巡查、大比武活动,将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整治一新。
好花还需绿叶衬。在岘山,“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共同美化家园,公共场所几乎没有生活垃圾。正如秀林村村民周珍林所说:“现在,我们每天早上起来要先把门前屋后打扫干净,自觉做到路上不晒粮、不堆粪、不乱丢垃圾,相当于实行‘门前三包’。大家伙自发把维护卫生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才能长期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看似几句朴实的话,却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
送金送银不如送技术。岘山镇利用农村现代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开展的“月月放、户户看”已成为常态;有线电视“户户通”和广泛实施的“农民健身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使科技文化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近。在强化科技文化熏陶的同时,该镇还大力开展“遵纪守法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清洁户”、“致富标兵”等系列文明新风创建活动,促进了“革陋习、讲文明、学技术、助致富”风尚的形成。村民们的文明意识普遍增强,各种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逐渐绝迹。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岘山镇辖区内中小学校均实行合格化建设,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全面维修加固,全镇所有幼儿园均添置正规校车,确保幼儿上下学乘车安全。同时,对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两基”工作达到国家标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初中、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百姓得实惠,利民之善举。为解决困难群众疾苦,镇党委、镇政府将社会救助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全镇五保老人全部集中到镇敬老院赡养;“低保养保”机制的实施,使全镇1448名困难群众直接受益;2.7万多农村群众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让近5000名学生受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农民参保率达100%,使父老乡亲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岘山,如今沐浴着时代的春风春雨,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衡阳县委副书记、县长熊超群称赞:“岘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模式,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全面推进衡阳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美丽岘山,树有根,情有源;乡愁绵绵,心醉梦也甜。
美丽岘山,人勤勉,爱无限;天和地善,大美在人间。
……
今日岘山,目之所及,镇容整洁,景色宜人,一幅文明和谐的新画卷正从容运笔,一股崇尚文明和谐有序的新风尚蔚然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国文明村镇”正在靓丽崛起!
路在脚下,更在远方。
我们相信,岘山镇的文明之花会越开越艳。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