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女传承好家风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 2015-07-03 10:39:10
时刻新闻
—分享—

  女性是家风家教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三湘大地,万千湘女敬业奉献、孝亲敬老、崇德向善、拼搏进取,为建设美丽湖南凝聚正能量——

  湘女传承好家风

  湖南日报记者 杨柳青 苏莉

  一个女人在家庭中总扮演着多元角色,既是母亲,又是妻子、女儿、媳妇。女人是家庭亲情纽带的连接点,也是家风家教的传承、教育和实践者。

  6月23日,记者在省妇联采访了解到,随着寻找“最美家庭”、“最美湘女”等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万千湘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敬业奉献、孝亲敬老、崇德向善、拼搏进取的文明风气,为建设美丽湖南凝聚正能量。

  30年赡养5位老人

  树孝老爱亲好家风

  百善孝为先。邵阳市隆回县排头村54岁妇女彭银凤30年如一日赡养5位老人,用平凡行动奏响孝老爱亲的动人旋律。

  1985年,24岁的彭银凤嫁给排头村村民范海长。范海长的大伯和二叔生活困难,平日独自住在老屋里无人照料。彭银凤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便和丈夫商量把老人接到自家照顾。丈夫有顾虑:家里已有父母两位老人,还有幼孩要照顾,会不会辛苦?但彭银凤很快打消了丈夫的顾虑:“我不愿看到老人无人照顾,我们年轻,累一点没关系。”于是,从1987年起,彭银凤和丈夫开始在家中细心赡养4位老人。

  彭银凤的婆婆晚年患肝癌。看着婆婆一天天消瘦,彭银凤很心痛。她整夜守在婆婆床前,为了婆婆打针时不受凉,就用装了热水的瓶子给老人暖手;为了让婆婆吃得好,自己舍不得吃把钱省下来。她对婆婆说:“您不要担心钱,您多活几年,就是我们的福气,我们能多孝顺您。”

  丈夫的二叔有精神疾病。一次,二叔把门窗踢坏跑了出去,还在田间务农的彭银凤得知消息,顾不得把脚上的泥洗干净就四处寻找。半夜,她还打着手电奔走在田野间。直到天亮,彭银凤才在老乡家找到二叔。

  2000年,彭银凤把自己行动不便的老父也接到家中。一时间,彭银凤赡养5位老人的事在村里传开了。村民开玩笑说:“银凤家里办了个养老院。”面对村里人的打趣,彭银凤认真起来:“赡养亲人是晚辈们的义务!”近30年里,彭银凤忙里忙外,服侍床前,细心照顾五位老人。在彭银凤的影响下,排头村村民个个成了孝顺人,全村呈现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淳朴风气。

  下岗女工变身企业家

  树自强不息好家风

  中国传统家庭一般讲究“男主外,女主内”。但对覃玉华、杨祖毅这对“和美夫妻”来说,情况有些不同。

  1999年12月,石门县棉麻公司县棉麻公司改制,职工覃玉华一夜成了下岗工人。虽然丈夫杨祖毅安慰妻子,表示会尽养家的义务,但覃玉华说:“我还能做事,也要为家里作贡献。”下岗手续一办完,覃玉华只身走上了创业之路。

  没有积蓄,覃玉华就带着不到3000元的下岗买断金开始摆地摊。“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为了躲避熟人,我就戴草帽。” 覃玉华回忆说,那个时候她每天在风中穿行,在雨中奔波,背着一袋袋货物,踏遍了方圆百里小镇集市。虽然费力多赚钱少,但收获着内心深处的希望。

  经过几年地摊营生,覃玉华开始谋划新门路。她把想做品牌代理的想法告诉丈夫,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她数次南下广州,经过多次谈判,与意尔康公司签订了石门总代理的合同。如今,覃玉华在石门已成为两大知名品牌总代理,在中心地带拥有4个300多平方米的门面,是名副其实的“富婆”了。

  虽然家境好了,但覃玉华夫妇从不浪费一分钱。夫妻俩出门也坚持坐公交,遇到急事才打车。正是夫妻俩的言传身教,儿子也养成了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覃玉华告诉记者,儿子读大学每个月生活费就700多元,零花钱全靠他自己打工赚取。如果多给儿子买几件衣服,儿子就会生气:“穿那么好干什么?平时要多想想贫困人民啊。”

  热心公益累计捐资700多万

  树乐善好施好家风

  “大爱,爱大家;大美,美国家。”这是永州市祁阳县74岁妇女汪柏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她与丈夫陈昌世夫唱妇随,扶贫帮困,先后获“最具仁爱精神爱心大使”、“十佳爱心大使”等荣誉称号。

  1995年8月,夫妻俩回老家百里村走亲访友,无意中了解到,村民李安民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却因筹不到学费面临辍学;正在读大一的陈双明,因父亲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打算休学回家。知识改变命运,怎能让孩子们失学?汪柏秀立刻拿出准备支持舅子建房的7000元积蓄,帮助他们重回校园。

  村里的失学孩子很多,汪柏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让他们安心读书?夫妻俩一合计,决定找儿子帮忙。

  汪柏秀告诉记者,她从小教导3个儿子发愤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兼善天下,利济苍生”。如今,儿子们事业有成,听到母亲的提议,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1999年,三兄弟商定捐资200万元,设立了祁阳县首个家庭助学基金会,每年注入20万元。为确保助学金真正用到有需要的孩子身上,16年来,汪柏秀夫妇经常一顶草帽、一根拐棍,就深入乡村走访调查,助学行程达15000多公里,累计资助贫困学生逾千名,发放助学金310余万元。

  “艰苦创业,合法经营;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汪柏秀常对孩子们说这句话,希望儿孙们做大做强企业后,积极回馈父老乡亲。目前,汪柏秀全家已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700多万元。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