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辞海之父”舒新城的家风故事:从严治家 宽松育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黄巍 编辑:王娉娉 2015-07-04 08:43:20
时刻新闻
—分享—

  通讯员 向芳瑾 王继云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黄巍

  “治家从严,作风民主,从自己做起。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近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辞海之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舒新城之子舒泽池,谈及家风,他作了这样的概括。

  宽松民主

  舒新城(1893~1960)是溆浦人,1928年应中华书局之聘,任《辞海》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任《辞海》编委会主任委员,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舒新城的儿子舒泽池是著名音乐人。他说,从记忆时起,父亲对他的功课就很少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在学习方面,主要是潜移默化的身教。父亲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读书勤勉、办事认真,但从不过问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也不关心孩子在班级里的成绩和名次。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和兴趣爱好,则很宽松地创造条件予以支持。

  舒泽池记得,父亲曾抽时间教他玩摄影,但也就是教他玩玩而已,并非要他学一门“特长”。受父亲和兄长影响,舒泽池很小喜欢玩“无线电”,有一次学装使用电子管收音机时,一不小心接错电源,烧坏了一个贵重的功率放大管,但父亲没有斥责他,而是给他钱,让他重买一个。这件事对他此后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影响至深。

  “后来走上音乐专业道路,也与父亲宽松的民主式家庭教育有关。”舒泽池介绍,父亲从事的第一个教师职业,是在长沙兑泽中学当音乐教师,但他从不要求孩子去学音乐。家里有一架钢琴,舒泽池爱在琴上乱弹,父亲见了随意说了一句“喜欢就学学吧”。后来,舒泽池从一家琴行橱窗小广告里,给自己找到了老师,再向父亲要学费。学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这个老师教得不好,又另外找了一位,学费比原来高。他把此事告诉父亲,父亲并没责怪,也不多问就给了学费。

  舒泽池说,他高中毕业时同时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大事也是自己决定的,父亲从来不干预。其实,这些都暗含着“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意思,符合父亲“为社会创造自立的个人”的教育理念。

  节俭朴素

  舒泽池说,他们家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一贯是简单朴素的。照说作为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父亲当时月薪有300块大洋,还有稿费收入,是完全可以穿得好一些的。但父亲处处节约开支,精打细算。他通常穿长袍大褂,里面是“棉滚身”(短袄),破了补好再穿。夏天只有一件夏布长衫,晚上脱下洗晒,第二天早晨穿它去上班。

  舒泽池介绍,父亲在时,家里每日3餐都是粗茶淡饭,只在过年过节或招待来客时才吃好一点,按老家溆浦的方言叫“打牙祭”。父亲也讲究营养,但营养品是“按需分配”的,如牛奶鸡蛋,只是供给病号的。有一段时期,两个孩子同时患肺结核,所以只有两孩子有资格吃牛奶,父亲作为一家之长也不搞特殊。

  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有钱人家的子弟大多爱虚荣、讲时髦。而舒新城家的孩子,在父亲影响下,节俭朴素。一次,母亲的一位老同事来访,赞不绝口地说:“你看你们家的孩子,不讲究吃穿,一心放在学习上。刚从火车上下来,一到家就抱着书本。”

  严而不厉

   舒泽池说,父亲治家是“严而不厉”,不像一般家长摆架子、发号施令。他是从我做起,处处“以身作则”。

  父亲热爱劳动,公务之余,家务活样样会做,从采购、修理旧家具到缝补,都自己动手做,连母亲踩缝纫机也是父亲亲手教的。大哥泽宁就是在父亲熏陶下,没有进大学,自学电工成为工程师的。

  夏天晒麦片等粮食,父亲身先士卒,亲自背粮袋到晒台、屋顶去晒,孩子们自然跟上去。有时孩子偷懒不够主动时,他也不强迫或斥责,而是自己干了后,找机会再同孩子们谈话。他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是要求从严,但从不打骂,总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黄巍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