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书刚与老伴。长沙晚报通讯员 周威 摄
长沙晚报记者 朱华 通讯员 周威
装满多场战役纪念章的小木箱、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叠放整齐的老式军装、一张张泛白的战友留影……长沙警备区王家巷干休所霍书刚老人精心保存着他视若珍宝的纪念物。这些物品里沉淀着一位老兵刻骨铭心的记忆。
少年入伍 行军时战友轮流帮娃娃兵扛枪
年近九旬的霍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聊起当年抗日打鬼子的事儿,霍老更是来了兴致。
霍书刚出生在山东夏津的小山村,抗战时期,村子在敌占区,没有良民证不让出城,断了经济来源,有时家里老母鸡好不容易下个蛋,都被小日本鬼子给抢走了,日子过得水深火热。“苦得要命啊,恨得小日本牙痒痒!后来听说八路军是毛泽东的队伍,只有他才能救中国,只有八路军才能解放中国。”乳臭未干的霍书刚追上了八路军的队伍。
“当时我身体很单薄,个头还没有枪高,连枪都拿不动。”未满15岁的霍书刚加入了革命队伍,分到冀南军区第六分区,成了大部队里年龄最小的娃娃兵。班长把霍书刚的枪往自己身上扛,实在扛不动了,就递给队伍后一个人。每天行军,霍书刚的枪从第一个传到最后一个人时,一天行军基本也结束了。可就这样,一天行军下来,霍书刚的脚底还是打了一个大水泡。卫生员就从马尾巴上弄下几根鬃毛,穿在针上,在打水泡的地方来回串了一下,把泡水给挤出来,皮也没坏掉,这样就不影响大部队行军了。
“大家对我真好啊!”霍书刚眼睛都湿润了,“见我脚肿了,班长给我打来热水烫脚。我刚进部队时,连身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班长、排长就给我弄来新一点的衣服穿上,还给系上一根日本皮带,全身都换了个样。吃得也很好,小米和干饭,官兵平等,不搞特殊化。”
“我刚开始听到震天的枪炮声还挺害怕的,可看着待我胜亲人的班长们一个个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胆子就壮起来了。打冲锋时,我拖着枪给班长们送子弹,敌人的子弹就从我耳边嗖嗖地穿啊!可来不及多想,反正穿上了八路军衣服,命就是公家的了!”
苦练本领 地洞里学包扎止血护理
经历了几次生死历练,霍书刚有了军人的气质。可前线伤亡比较大,急缺卫生员。连长看着霍书刚年纪小,脑袋瓜又机灵,加上霍书刚有些文字功底,便向团长宋东旭请示,把霍书刚送到运河东北的运东卫生队学习。
“那时候在卫生队学习是件非常冒险的事。敌人只要看到我们手上有墨汁的痕迹,就会追捕剿杀。为了躲避敌人的视线,我们就想出个办法,深挖地洞。村村挖地洞,鸡窝旁边,锅底下都挖了地洞,白天我们就从锅底钻出来做饭菜,填饱了肚子就爬进地洞里学习。地洞里空气不足,山东老区都有炕,地洞就通着炕上的烟囱,这样空气就能送进来了。”霍书刚回忆道。在卫生队学习机会非常珍贵,总共20多人两个班。在地洞里,霍书刚学习了包扎、止血、护理、人体解剖等。
“卫生队缺教员,地下党送来了协和医院的孙医生给我们指导。地下党每隔五公里设置一个兵站,和老百姓建立紧密联系,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一有情况就给我们报告。”
“八路军为什么能打胜仗啊,团结一心!”霍老顿了顿,他把“团结一心”四个字说得格外卖力。
浴血奋战 老班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8个月后,结束了卫生队学习的霍书刚,回到冀南军区第六分区,跟随军医在后方工作。部队每天行军打仗,受伤的战士很多,每天要接收十多个伤员。伤口包扎要脱掉衣服非常费时间,有时包扎不及时,伤员失血过多,错过黄金时间,加重了后期治愈的难度。
听说小鬼子那边有把电镀的剪刀,非常锋利,霍书刚便想偷过来做救治伤员的工具。可实战经验不足的霍书刚没有摸透小鬼子的情况,便只身摸了过去。“我正在炕上找剪刀,军医黄宝生慌忙追了进来。他叫我往窗户看,我猛一回头,发现炮楼的一挺机关枪正好瞄准自己。我一个驴打滚,躲进了角落。但子弹嗖嗖地扫了过来,正好击中黄医生的肩胛背……”霍老难掩眼里的泪水。
“后来,我们从太行山弄来一个很大的地雷,准备把敌军的炮楼给炸飞。我主动请缨,抱着地雷在战壕里来回滚,最后在战友们掩护下逼近了炮楼,但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掩埋地方。我灵机一动,想起卫生队的地洞,就用工兵锹使劲挖了个洞通着炮楼的底部,把绕着电话线的地雷塞了进去,然后我在另外一头来回绕电话机,通过打火把地雷点响了,炮楼顿时被炸飞了。”霍老一激动,眼泪都掉了下来,还即兴唱起《在太行山上》,仿佛正从抗日战场上凯旋。
“这歌是一个比我大十九岁的李班长教我的,他是大才子,吹拉弹唱样样拿手。一次小日本对我们进行轰炸,人员伤亡较严重,弹片穿破了李班长的大腿动脉,但李班长让我先抢救其他战友,等我抢救完来救他时,李班长血都流干了。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人物简介
霍书刚,山东省夏津县人。1943年入伍,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荣立三等功两次,小功一次。1957年被评为技术能手。历任军医、卫生连长、卫生队长等职。1958年授大尉军衔。1988年授独立功勋荣誉章一枚。1982年,在长沙离休。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朱华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