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话剧版剧照。资料图片
●在业界,大家把热门网络小说IP改编的话剧统统叫做“粉丝话剧”
●与过去由话剧剧本或经典小说改编的话剧不同,这些剧的目标受众就是针对粉丝
长沙晚报记者 宁莎鸥
今年9月,一部由儿童小说《T博士的有趣实验室》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就将在长沙公演,这也是湖南首部由网络/流行小说改编成的舞台剧。放眼望去,近年来《盗墓笔记》、《鬼吹灯》、《择天记》等网络小说、流行小说频频被搬进小剧场。在这个IP肆虐的年代,小说IP的开发不只限于大银幕小荧屏,现在又开始进攻小剧场了。
网络小说频出“剧场版”,
成为改编“富矿”
8月17日,是小说《盗墓笔记》里的主角“小哥”(张起灵)十年后从长白山“出关”的日子,有不少“稻米”(《盗墓笔记》的粉丝)也特地赶到长白山,见证“小哥”出关,长白山景区也到处打上了“十年之约”的宣传标语。“出关”当然只是书中虚构的情节,但稻米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而《盗墓笔记》的话剧版从2013年公演以来,也着实引发了一阵热潮,首演一年间,在上海创下了3500万元的票房纪录。
近期,在起点和创世大火的网络小说、网文大神猫腻的最新作品《择天记》也被排演成了舞台剧上演。加上早期的《步步惊心》《与空姐同居的日子》,到近期正在制作或公演的《鬼吹灯》《东北往事》,网络/流行小说似乎一跃成为了话剧舞台剧新的题材“富矿”。
“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自然也不能落后。最近,湖南天舟文化就把旗下的儿童小说《T博士的有趣实验室》改编成了同名舞台剧,这也将是湖南首部由网络/流行小说所改编的舞台剧。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胡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提倡文化进社区进学校,对相关项目也有政策扶持,此外,现在IP开发也是大趋势,我们考虑到以上两大利好因素改编编排了这个剧。”
据悉,《T博士的有趣实验室》由天舟文化出品,湖南知名戏剧工坊编排,将于9月公演。
破“次元壁”是个技术活,
成败首先要看粉丝
通常来说,粉丝们把小说、漫画等平面媒体上的作品叫做“二次元”,把真人版电影、电视、舞台剧作品叫做“三次元”,而改编则被叫做“破次元壁”。而要“破次元壁”是个技术活。
话剧版《盗墓笔记》就是“破次元壁”最成功的例子之一。从2013年被搬上话剧舞台以来,话剧版《盗墓笔记》可谓场场爆满,已收获票房超过5000万元。目前,话剧《盗墓笔记Ⅲ》已经开始公演,首轮演出便排了20场,打破了所演出剧场国产剧的演出纪录。
而另一部网络小说《择天记》话剧版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据媒体报道,该剧的投资高达300万元,但导演易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坦言“宣传未达到预期”,在百度新闻搜索里,关于该剧的报道也只有寥寥几条。同样不成功的还有《仙剑奇侠传》与《鬼吹灯》的话剧版。
似乎并非所有IP改编的话剧都能获得成功。资深动漫迷郝伟表示:“其实跟影视改编一样,话剧改编也有成功和失败。我觉得,成不成功,首先要看粉丝的数量与质量,《盗墓笔记》贴吧的粉丝人数多达19万,《择天记》的贴吧粉丝人数有17万,看上去像是一个量级的。但还要看粉丝的质量,有些小说看似粉丝很多,其实大多是‘路人粉’(指热爱程度并不太深的粉丝),看看盗版什么的可能不在话下,但真正需要他们花钱买票时却并不会消费。而《盗墓笔记》粉丝经过了10年的培养,很多人都通过买正版书证明了自己的消费能力,因此票房才能得到保障。此外改编能否终于原著,舞台布景是否用心,宣传是否给力都决定着一部改编话剧能否成功。”
“粉丝话剧”,“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能否并存?
在业界,大家把这些小说IP改编的话剧统统叫做“粉丝话剧”。跟过去由话剧剧本或经典小说改编的话剧不同,这些剧的目标受众就是针对粉丝。所有文化产品,历来就有“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之争,在粉丝话剧中,这个争议显得更加突出。
胡女士就毫不讳言他们的舞台剧就是面向原著的读者群体:“我们除了在剧场公演之外,还会去到各个学校,并配套有作者的校园签售。我们的剧当然会向小朋友传递正能量,但商业的部分也不可缺少,毕竟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
而在制作话剧《盗墓笔记》的锦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孙徐春看来,为粉丝“度身定做”剧目并无什么不妥:“全国大概有1亿‘稻米’。1000座的剧场,光满足10万‘稻米’就要演100场。而且,我们由粉丝来决定先到哪个城市去上演——所以,我们完全不担心票房。”
但商业价值有了,艺术价值如何保证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喻荣军就对于“粉丝话剧”能走多远持怀疑态度。事实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曾经拒绝过“盗墓”和“小时代”的话剧版,理由是“培养观众欣赏水平是我们的责任”。
青年导演石俊也曾表示,当下话剧界出现了“粉丝追话剧”现象,是因为强调“产业化”的舞台市场十数年来,少有机会制作教科书上“规整的、范本式样的经典大戏”。所以,粉丝没有机会看到“真正戏剧的模样”,就为“视觉奇观”或“心之所向”鼓掌——这是娱乐,不是不对,只是“不知道自己错失了经典——给予我们成长、提升和思考。相比‘粉丝话剧’,这才是当下青少年更迫切需要的。”
剧场多元化并非坏事,期待粉丝有“话剧大视野”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商业戏剧、粉丝戏剧并不是“洪水猛兽”,多元化也不一定是坏事。其实在上海的沦陷时期,全国各地的话剧人集中在此,那时就不乏脍炙人口的商业话剧。
就像在大银幕上电影一样,有艺术片、商业片,有严肃电影、粉丝电影,这才是成熟的电影市场。所以粉丝化和商业化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不少粉丝话剧根本“不走心”。
戏剧评论家戴平认为,戏剧舞台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但是必须有两个大前提。其一就是不间断地复排精品力作,把最基本的真善美示人,并帮助观众了解戏剧的本来面目和基本标准。第二,区分精神作品与娱乐产品的界限,让仅在语文课本上接触过《雷雨》《窦娥冤》《威尼斯商人》三次“戏剧”的年轻人,尊重经典的同时也明白娱乐消费的其实是“秀”。文艺评论家荣广润认为:“即便是商业戏剧,也要制作精良,也要有培养观众之心。”
事实上,有不少话剧从业人员希望粉丝话剧能成为纽带,把原来不看话剧的年轻人吸引进剧场,去了解粉丝话剧之外的剧目,培养自己的“话剧大视野”,喜欢上主题深刻、制作精良、表演精湛的经典剧目。
很多“稻米”也承认,“是《盗墓笔记》让我们走近剧场看话剧的,因此我们会更关注其他话剧。”这当然是令人欣喜的。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宁莎鸥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