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陈焕明
近年来,在超级稻不断刷新超高产世界纪录的同时,来自业界及社会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超级稻的高产保障是否符合当前绿色环保的生态种植要求?超级稻的量增与质优是否对立不可调和?昨日,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市科技新闻学会联合举办超级稻热点话题科普沙龙,以另类视角探讨这些问题。
问题1:
超级稻高产是否影响米质和抗性?
沙龙开始前,与会者先后来到位于长沙县高桥镇的省农科院绿色示范基地和位于浏阳市永安镇的袁创超级稻基地观摩。只见基地所有超级稻组合都长势良好。自1996年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起点是大面积亩产平均700公斤,之后,亩增100公斤即为一个台阶。2000年,学名“两优培九”的种子选手率先突破,实现超级稻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15年来,这一纪录已被突破性地改写三次,从大面积亩产800公斤到1000公斤,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成为第二到第四代超级纪录的赫赫功臣。如果以水稻1.0定义常规稻,那么杂交稻、超级稻则分别代表水稻2.0、水稻3.0。
对数字的追逐,是否会导致育种专家片面追求高投入、超高产,而不顾米质和抗性?杂交水稻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介绍,量增和质优是超级稻选育并举的两大指标,并已做到统一。比如Y两优系列超级稻,就是坚持广适性、优质、超高产同步改良选育出的品种。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转基因问题,邓启云很肯定地说,超级稻绝对不含转基因,它用优良性上能够互补的品种杂交,是一种常规方法。
问题2:
农户种植产量折算率为何递减?
由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数据显示,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各期超级稻之间“农户产量”较之“专家产量”的折算率虽然不断减少,但实际增产幅度始终稳定在10%以上。对于农户种植产量折算率递减的原因,湖南省水稻所的张玉烛研究员发现,尽管水稻育种创新已经翻页,但是农民的栽培理念和功夫,仍然停留在上个时代。
据张玉烛介绍,围绕超级稻选育及推广同步开展的绿色生产技术中,针对超高产容易引发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已在利用稻螟赤眼蜂寄生害虫卵消灭鳞翅目害虫,以微生物发酵诱导病害抗性,利用稻田天敌保育技术防治稻飞虱,采用益害昆虫分离诱虫灯,以及“生物控草肥”控制田间杂草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新技术的使用,使有“水稻癌症”之称的稻瘟病,病株率锐减至不到0.48%;纹枯病产量损失约1%;稻曲病粒率小于万分之一。但是,这些技术尚未能为农民普遍掌握。这即是随着超级稻品种产量级别增加,农户种植产量折算率反而递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问题3:
超级稻增产是靠大水大肥模式吗?
超级杂交稻的增产逻辑是依靠大水大肥模式吗?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常硕其提供的实验数据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结论——超级财富增长,最大功臣是头顶的太阳光。
常硕其以审定最早的超级稻两优培九、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超级稻Y两优1号、产量潜力最高的超级稻Y两优900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叶位、单叶净光合速率和群体光合速率的角度,对超级稻向太阳光要潜力所蕴含的科技含量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期超级稻两优培九在不同生育时期,剑叶单叶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前代三系高产杂交水稻汕优63;第二期超级稻Y两优1号对光能的使用上升到智能阶段,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需要灵活分配光合能力,使太阳光财富效应再上台阶;Y两优900保持了Y两优1号的光合优势。同时,在生物学产量和穗粒数上实现新的增长,从而表现出更高的产量潜力。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焕明
编辑:王娉娉 实习生李子璇